标题:伯噽说服吴王除掉伍子胥,最后是何结果? 内容: 伍子胥辅佐了吴国两代国王,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夙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辅佐他打败了越国,报了阖闾被射杀的“一箭之仇”。 但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功臣最终却不得善终,吴王夫差赐给他一把宝剑,名字叫做“属镂”,并派出使者监督他自杀。 自杀前,伍子胥大笑着说:“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有接受,时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 ”伍子胥说的都是实话,这样的功臣被杀,的确是非常冤屈。 但是,伍子胥的被谗言诽谤,冤屈而死,却并不是像岳飞一样,是被那个“莫须有”的罪名所害,而是授人以柄,把儿子送到他国,自己想当现代所说的“裸官”所致。 尽管他并不是想背叛吴国,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给人落下了口实,成为他人谗言攻击的靶子。 伍子胥的这种做法尽管是对未来退路着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算不上是明智之举,只能给后人留下借鉴的教训。 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时代的老臣,夫差能够被立为国王,伍子胥起了很大的作用。 开始的时候,伍子胥受重用,夫差也像对待长辈一样对待伍子胥。 两人在对待越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越国被打败以后,通过太宰伯噽向吴国讲和,伍子胥却劝夫差占有越国。 最终,夫差听从了伯噽的话赦免了越国。 过了五年,夫差听说齐国的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想出兵北上。 伍子胥却认为,越国的存在就是吴国的心头之患,越国不除,吴国就不能放心北上。 两人的政治分歧进一步扩大。 夫差并没有听伍子胥的话,还是北上攻打齐国。 结果吴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国,顺带着震慑了邹国和鲁国。 这样,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就显得不再重要了。 又过了四年(前485),吴王夫差又一次北上讨伐齐国。 越王勾践带领朝臣朝拜吴王,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夫差非常高兴。 伍子胥却劝谏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们就是能够战胜齐国,就好比得到一块只是石头的田地,并没有什么用处。 就像盘庚说的那样,只有将越国这样的乱妄之人消灭干净,吴国才会兴旺。 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临行前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 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到了,假如你和吴国一起毁灭,这并没有什么好处。 ”到了齐国,伍子胥就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回来向吴王夫差汇报。 吴国的太宰伯噽本来也是楚国人,他的祖父就是那个发明“上下其手”的伯州犁,被杀后逃难来到了吴国。 他来到吴国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伍子胥的提携。 但是,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小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想着向上爬。 伍子胥位极人臣,他的位子无疑是伯噽觊觎的目标。 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搬弄是非,不管你是谁,即便是他的恩人也不例外,于是,伯噽开始把目标瞄准了伍子胥。 伯噽对吴王夫差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 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出兵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子胥因自己的计谋没有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 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计策的高明。 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用,因此就终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 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 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托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 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情早日想办法。 ”吴王夫差听了这番话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 ”于是将一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伍子胥自杀。 伯噽是个小人,他的话自然不必当真。 但是,吴王夫差为什么会相信伯噽的话并说也“怀疑他了”呢? 根本的原因,吴王夫差认为伍子胥已经对吴国产生了二心,而这个二心的“证据”就是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人。 不知道伍子胥有几个儿子,但伯噽能够拿他的这个儿子说事并把他置之于死地,说明这是一个有继承权的儿子。 也就是说,伍氏家族未来是由这个儿子继承家业的。 伍子胥死的时候已经有七十多岁,不知道夫人是不是还在? 即便是有妻妾,也已经不能生育下一代了。 在那个时代,如果是把继承人送出国外,这等于是说这个家族不再为现在这个“国”效力。 在这种情况下,伯噽拿这件事攻击他,的确是最好的罪名。 在夫差看来,伍子胥这样做,就是他对吴国的背叛。 而伯噽给夫差的话语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暗示:伍子胥“不讲情义”,他连自己的父兄之死都不顾,他还会顾惜你这个君主吗?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官至太子太傅。 太子建到了娶亲的年龄,楚平王为他聘的是秦国女子,因为这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费无极就建议楚平王把这个儿媳纳为己有,另给太子建娶了一房妻子。 费无极是太子少傅,本来就不太受太子待见,他担心将来太子建继位后报复他的夺妻之计,就想借机除掉太子建,于是就说太子建将要谋反。 楚平王就把太子的师傅伍奢叫回来审问。 伍奢知道这是小人费无极在进谗言,就劝楚平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而疏远骨肉。 费无极却对楚平王说,大王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太子和伍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了。 于是,伍奢被楚平王囚禁。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伍尚,二儿子就是伍员,字子胥。 为了防止报复,费无极就建议楚平王将他们父子三人全部杀掉。 平王同意了,他要求伍奢将两个儿子全部叫回来。 伍奢写了一封信,要召回两个儿子。 不过他对平王说:“我的大儿子伍尚为人宽厚,叫他,一定能来;我的小儿子伍员桀骜不驯,他能忍辱负重,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会一块儿被擒,肯定不会回来。 ”事情果然如伍奢所料,大儿子伍尚和父亲一块儿赴难,伍子胥却逃亡到了吴国。 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伍尚有点儿迂腐不堪,而伍子胥的逃亡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古代人的道德观念和我们今天不一样。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所代表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切,父亲让儿子干什么,儿子只能干什么,哪怕是让他去死! 如果你不听从父亲的话,即便是能够活了下来,也会让世人看不起,因为你是个“叛逆”。 所以,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也说:“我知道回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 可是父亲让我们回去是为了求得生存,要是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 ”所以说,伍子胥选择的逃亡是一种耻辱,尽管他已经报仇雪恨成功,在某些人的观念当中还是看不起他。 伯噽拿这个说事儿,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君主和大夫之中。 那么,伯噽也是逃到吴国,他这是不是手里拿着要饭的棍子笑话要饭的呢? 不是。 伯噽是祖父被杀后逃亡的,楚国人并没有通缉他(向他国索要或者作为兴兵的理由),还有可能是祖父要求他逃亡的,这就是当时人认为性质不同的地方。 有了这个“前因”,吴王夫差自然会得出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夫差认为,伍氏是一个不忠于君父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是个祸患,不除掉就会对自己这个君主不利。 这就是伯噽的奸计能够得逞的原因所在。 也许伍子胥真正预料到了吴国将没有未来,但是他采取这样的方法应对将来的危机,确实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做出的一个不恰当的决定。 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伍子胥是一个大才之人,但他恰恰在自身问题上犯了迷,他忘记了,他已经背叛了一次自己的母国,将自身献给了吴国,他的整个伍氏家族只能是和吴国同呼吸共命运,将儿子托付给齐国,只能是授人以柄。 发布时间:2025-01-28 08:07:49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