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明崇祯这么节俭,为何还是有许多大臣投向敌对势力? 内容: 有数字统计,说崇祯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这些都是国家栋梁啊,崇祯只要一起疑心,那就是要杀人没商量,他不管栋梁不栋梁的。 但是,栋梁都没有了,国家确实要垮塌。 崇祯不但杀人,而且还要虐杀,还有示众。 比如对袁崇焕,不但在大街上凌迟,还要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 家属要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袁崇焕纯粹忠勇战将,此前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成功战例,但一封反间的信,他的战功就全部化为乌有,他成了死有余辜的叛臣,而且死得极其凄惨。 崇祯的意思是与以儆效尤,杀鸡给猴儿看。 可是,大家看到了什么什么呢? 至少是看到两点,一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二自身的结局。 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没有任何前景,只有死路一条。 那怎么办,逃生吧。 这些受过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轻易不会变节,他们明明知道将来要被史官写进“二臣传”,但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命,他们不得不寻找生路。 生路在哪儿,在大清所给出的高官厚禄。 一他们看到大清那边政治清明,没有随便杀大臣的混帐事儿,二他们看到早年间投过去的范文程、李永芳等人普遍得到重用,甚至李永芳还与皇家结了亲。 大清的这个政治手腕,远远高于崇祯 “杀杀杀”的政治自杀。 被崇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都在纷纷寻找逃跑的机会,也是寻找弃暗投明的机会。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降。 崇祯七年(1634)四月,尚可喜降。 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松锦大战被俘,降了。 大清的真心有多么真,在祖大寿身上体现得最典型。 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粮尽援绝,他降了,可是,他很快又逃往锦州城与清军对垒。 十年后,松锦大战中,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再次降清。 皇太极不计前嫌,照样接收他,并委以总兵衔。 祖大寿深受感动,一封信写给外甥吴三桂,为吴三桂后来投降打下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明大臣投降大清成为一种流行。 参将以上的将领有沈志祥、孙可望、孟乔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祖可法、祖泽远、张存仁、李国英、刘武元、陈锦、刘芳名、左梦庚、田雄、马得功、张天禄、许定国、刘良佐、赵之龙等120多人降清,他们一降,明朝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大臣了。 发布时间:2025-03-14 08:44:51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