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土掌房里的花腰妹与神秘祭龙 内容: “想你是挝啰,爱你是挝啰……”,峨山火一样的花腰彝围着火堆唱起了民歌,跳起了左脚舞。 如果你到了这里,你就会知道彝族有多能歌善舞。 滇西独有的彝族民居土掌房也错落有致地分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里居住着美丽热情的花腰妹,上演着古老的彝族传统节日“咪嘎哈”。 土掌房:美丽的彝山“村街”与“歌舞场”勤劳的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依据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创造了土掌房。 土掌房,又称“土夯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 多为平房,部分为两层或三层。 其主要建筑材料是泥土、木料、石块。 土掌房用土坯或土筑墙,屋顶用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铺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是傍晚,在傍晚夕阳辉映下,顺着山坡鳞次栉比密密而上的土掌房仿佛被镶上了一层金色的边,建在斜坡上的几十户房屋层层叠叠,左右连接,山下是平坦的粮田,远远望去,高低错落的平顶似阶梯拾级而上,显得十分整齐,且错落有致。 土掌房高度差不多,屋顶连成片,房屋间不留街道,只留条小巷,你只要一抬脚就会上了另一家的屋顶,一个村子在屋顶上就可以走完。 从远处看村子就是一个平面。 户户人家会在屋顶紧挨的地方放上一把梯子,方便你来我往,维系邻里关系,犹如一条“村街”。 听当地的老人说,别看这土房不起眼,这么多年的安全可都是靠它。 它既防火又抗震,过去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弱,土掌房用土建造的特点比起草房更防火,且各家相连,人们也有安全感,有什么事都很容易通知。 农闲的夜晚,我们在这里体会了彝族人的热情。 夜晚,土掌房上响起欢乐的鼓声,人们一会跳起花鼓舞,一会又围成圆圈跳起大娱乐挥洒激情。 结婚了的通过跳舞来缓解疲惫,感受生活的美好,姑娘伙子们则通过舞蹈,唱歌来和心上人幽会,谈情说爱。 山歌唱起来,调子对起来,舞姿动起来……我们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唱着,跳着,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尔虞我诈,这让在城市中习惯了喧闹的我们彻底的释怀,我们在这里享受生活与快乐。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防震,是住所,也是晒场。 屋顶平坦宽阔,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人们可以不出门就在自家屋顶上晾晒几十担或上百担谷子。 到了婚嫁迎娶,土掌房的房顶就成了“食堂”。 在这里,摆上大锅,点燃火,就开始炒菜了,至于饭桌,就靠松毛了。 人们在各家屋顶撒上松毛,摆上草墩座,边炒菜边上菜,很快在大家的齐力下,松毛席就摆好了,这就是这里的宴请场所。 一排排平整有序而又错落有致的土掌房,在一串串被风干的金黄的玉米和火红辣椒的点缀下,绽放着彝家那一份祥和与美丽。 走在屋顶上触脚的黏土柔软,仿佛踩在了地毯上,极目四眺,屋顶视野极好,附近的山河尽收眼底。 花腰妹:绽放在土掌房里的火凤凰 伴随着土掌房而居的是那火一样的花腰妹,她们每天生活在这里,对土掌房有着深深的感情,她们用自己的艳丽来装饰着土掌房。 朴素的土掌房,艳丽的花腰妹,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彝家美景。 彝族花腰妹的美在她的热情和那多彩的服饰上。 花腰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 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 纹样多为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 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 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式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妹那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峨山的花腰彝多集中在大小棚租村,为了一睹花腰妹的美丽和土掌房的奇特,我们来到了这两个村寨。 村里很多女子都会做花腰服饰。 当地一位花腰妹还给我讲了花腰服饰的制作。 首先要由花腰民间剪纸艺人将纸剪成服饰各部位的服饰花,然后由花腰姑娘将图样粘贴在布料上,再用五彩丝线沿图样刺绣,最后把数十种不同格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缝起来,就成为一套精致的花腰妇女服饰。 头帕以红、黑、绿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绣有精美条花,并配有两条布带,布带绣有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 戴时折成帽状,以带束扎,带子两头缨花垂于耳旁。 衣服分为长衣、短褂两大部分,另配有腰带、围腰、飘带、兜肚等附件。 长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成右衽襟衣,背襟长至后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分绣有花纹图样。 短褂前后绣有垂直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罩于长衣之上。 穿时先将兜肚挂于腹部,长衣穿上后,以腰带束紧,后部任其下垂,然后罩上短褂,系上配有腰带的围带即成。 裤子为宽腰扭裆裤,布料多用藏青色或黑色。 裤长至小腿,裤脚口用浅蓝色或绿色布料镶宽边一两道。 鞋以黑布为底色,鞋帮绣有花卉图案。 整套花腰服饰以古朴鲜艳为主,红黑相适,鲜艳夺目。 真是“远看一团火,近看一朵花”。 有了这样美的服饰,花腰妹想不美也难了。 当地的一位花腰妹告诉我们,做这样一套衣服,就算不下田耕作,也要两三年的时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花腰姑娘从会做针线活到结婚才能做好这么一套花腰衣服。 在阳光的照耀下,花腰妹的服装显得格外艳丽,农闲的日子,三五成群的花腰妹搬个草墩在土掌房顶绣花,聊天。 绿山的怀抱中,土掌房静静地听着花腰妹的诉说,倾听着她们的快乐与伤心,犹如亲人一般不离不弃。 咪嘎哈:彝人神秘的祭龙盛典峨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节日,这里有彝族火把节,有社交性节日“开新街”,有传统的祭祀活动“咪嘎哈”。 记者曾亲自体验过神秘的祭祀活动“咪嘎哈”。 “咪嘎哈”,彝语,汉语译为“祭龙”。 意思是开春一切备耕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只待老天一下雨就可放水栽秧,它意味着播种季节的开始。 为了祈求老天早日下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或属牛日,彝山各村各寨杀猪宰羊,祭拜“神树”,希望以此活动祈祷龙王爷,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彝族先民崇拜万物和祖先。 在选择居住地时,总要选择依山、傍水、多树木的地方,划定一片山林为“神林”(也称“风水林”),并在“神林”中选定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树木为“神树”(彝语叫做“咪嘎哈载”),视其为全村寨人畜平安的“保护神”,人们敬而畏之,并选定日子,每年在“神树”下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前先要在神树或龙树下的平地上撒上松毛作为祭坛,并放上一些镰刀等劳作农具的模型。 再用刺黄树雕刻一对展翅欲飞的布谷鸟,彝家人视其为报春鸟,用火炭画鸟身上的花纹,猪血或鸡血点睛涂色,然后用一根破裂开的长木棍分别将“神鸟”夹稳摆放于祭坛上。 祭祀时,由主祭人边念祝词,边用山草搓成的绳索,将“神鸟”绕缚于龙树下部主干上,一般从离地面1. 5米处起绕,如果当年是平年就绕十二圈,若是闰年就绕十三圈。 绕好以后,在龙树下点燃几柱香,紧接着,主祭人将本村以户为单位准备好的小松把(小松把一是作为祭祀活动用餐取菜的标志或凭据,二是祭祀结束后,各户带回家放到厨房灶头上祭祀灶神,以保吉祥)顺序摆放在祭坛上。 祭品主要有猪肉、鸡肉、酒、糖果、蒸糕等。 而杀牲必须在“神林”中进行,若宴席安排在村中的公房内,也要将牲畜抬到“神林”中宰杀后才能抬回村中,煮熟后取猪头,并与其它祭品一起送到神坛敬献。 另外还要备办煮熟切成块状的猪肉、鸡肉各一盆,待祭祀结束后,凡是在龙树下磕头的都要给几片肉吃。 祭祀过程及顺序各村繁简不一,但接、祭、送三个步骤当依次进行。 祭祀一般由主祭者(彝族呗玛和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于祭日清晨率众至“神林”请神,主祭者连呼三声,凡有鸟鸣或人语回应,即视为已将神灵唤醒。 正式的祭祀活动多在中午举行,主祭者焚香敬神后,连声用彝语高呼:“嘞——嘞,咪嘎咪糯哩啰,尼迭尼周哩啰……”意思是祈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 接着主祭者命令炮手点燃冲天铁炮,鸣放六响或十二响,同时燃放鞭炮,众人欢声笑语附和,虔诚敬献。 生活不顺者借机祈祷,讨喜许愿,而上年如愿的人家也会自带供品前来谢神。 听当地人说,有这样一个习俗,自上年祭祀以来,村中谁家生育了子女,都要向龙树献上一份礼物,生男的敬酒,生女的敬献新鲜豆腐。 这些人家带上供品到龙树下磕头谢神后,主祭者同时还要送给这些人家一点猪肉,称为“还魂”,并祝愿其子女健康成长。 最后全体参祭者到神坛焚香叩头,之后,操办人公布本次祭祀活动的收支帐务,借此强调村规民约,告诫人们维护公共利益、积德行善、尊老爱幼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咪嘎哈”渐渐加入新的元素,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祭祀活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村寨间相互交流展示的喜庆盛会。 祭祀仪式结束后,全村会共进晚餐,其中也会邀请外村的客人。 席间,人们亲切交谈,畅叙家常,交流经验。 饭后还开展娱乐活动,姑娘小伙迫不及待地跳起欢乐的左脚舞,或是来上一段山歌。 鼓声、歌声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声一直延续到深夜,蔓延在彝山的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5-04-04 08:49:42 来源:政卿事迹网 链接:https://www.zenqin.com/time/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