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他每天忙于国事,甚至彻夜不眠的处理公文。崇祯是一个很节俭的皇帝,他虽然贵为天子,生活水平却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穿的衣服上甚至有补丁。同时,崇祯还是一个很有气节的皇帝,他在江山倾颓之际,没有选择衣冠南渡,而是以身殉国,恪守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祖训。虽说崇祯有这么多优点,但在小编眼中,他仍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葬送了大明江山。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不懂得分权制衡,杀魏忠贤,打压太监势力,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明朝皇帝喜欢重用太监,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因为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小户人家,导致明朝的外戚势力不大。而明朝的武将势力又在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难以与文官集团抗衡。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平衡朝堂势力,避免让文官一家独大,就不得不重用太监,让太监来制约文官集团。崇祯之前的皇帝都是这么做的,朝堂势力一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小编觉得,崇祯之所以会犯这么致命的错误,跟他是半路出家当的皇帝,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之术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天启虽然沉迷做木工,不理朝政,但天启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所以天启就知道让魏忠贤这条恶犬来咬文官,让文官们心存忌惮,不敢把事情做得太过分。因此,天启虽然名声不大好,但他这个皇帝其实是勉强合格的。而崇祯没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所以他不懂得制衡的重要性。他当皇帝的时候,朝堂势力的平衡被打破了,因此他这个皇帝是当得很不合格的。
二、不能善待下属,杀死袁崇焕逼死孙传庭,让大臣们对他寒心。
皇帝作为天下之主,下面的人自然都对他毕恭毕敬的,但在恭敬的表面下,大臣们内心深处有几分忠诚就不好说了。有的皇帝擅于御下,就能让大臣们死心塌地的追随他,愿意为他肝脑涂地,而有的皇帝不善待下属,就会被大臣们背弃。
小编觉得,明朝末期的叛徒不少,如吴三桂、洪承畴等人,这些人固然人品不行,但他们又何尝不是被崇祯的刻薄寡恩给弄得寒心了?毕竟谁不想当忠臣,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呢?只是崇祯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意识到效忠崇祯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们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选择了投靠大清,当“贰臣”。这样看来,崇祯这个皇帝是很不合格的,他将许多本来可以为大明效力的人才逼反了。
三、不会审时度势,拒绝了满清、李自成的求和,让大明被两线作战拖垮。
对掌权者来说,有大局观、会审时度势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就说吕后,人家狠毒吧?但是当年匈奴冒顿单于向她求婚,让她遭受了奇耻大辱,她也没有跟匈奴开战,而是冷静地选择了跟匈奴和亲。这是因为吕后会审时度势,她知道汉朝现在的实力不够,跟匈奴硬刚没好果子吃,所以她选择了修生养息,将灭匈奴的事留给后人去做。
按理说,刀都架脖子上了,崇祯只要有一分审时度势的能力,就该答应李自成的求和,先渡过这个难关再说。可崇祯为了老朱家的面子,不肯答应李自成的求和,结果他就吊死在了煤山上,明朝也亡国了。小编觉得,作为一个皇帝,崇祯不懂得审时度势,将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大局重要,结果就是全了面子,丢了里子。因此,他这个皇帝是当得很不合格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