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统治者特别崇信儒家,认为“长幼有序”,所以朱棣即使再有才能,碍于儒家的礼教,朱元璋也不能将皇位传承给他,所以才有靖难之役的发生。朱元璋给朱允炆一支30万人的军队,为什么最后没用呢?
当朱棣在北平就藩的时候,他才20岁,是个非常年轻的皇子,他也很有军事才能,在他镇守期间,参与了北方的一些军事活动,像制服蒙古乃儿不花等,在一次次真枪实战的锻炼中,他的羽翼逐渐丰满。
天不佑朱元璋,他虽然年轻时候经历了风光,也干掉了陈友谅这种强大敌人,但他的晚年却成了孤家寡人,不但朱标去世了,而且他看中的皇位继承人都离他而去了。所以他只能选朱允炆这个皇长孙当皇帝,这也是他一直期盼的。
当时一句“好皇孙”让他选中朱允炆,在他的心里,皇位早晚是要传给他最疼爱的孙子的,但他需要燕王,只有燕王能帮他镇守北京,抵挡蒙古进攻。
朱元璋对朱棣用之越切,提防之心就越重,他既想让朱棣帮助朱允炆抵挡蒙古铁骑,又怕他势力太大,朱允炆无法***,所以朱元璋一确定皇位人选之后就马上在朱棣身边安插很多内奸,秘密的监视着朱棣。
后来朱元璋选中的眼线也离他而去了,朱元璋彻底病倒了,在垂危之际他叫来自己的亲信,说了一句含糊的话,他喘息着抓住亲信的手,努力地说了四个字,他说:燕王已病。
这话很明显,燕王已经必须要根除了,病,要根除,中国的文字还是博大精深的。朱允炆也听到这句遗言,但他并无反应,在他善良的头脑里也许认为没人会是坏人,他不会想到朱棣会害他,毕竟朱棣是他的亲人。
这就是朱棣能谋反成功的原因吧。
其实朱棣的造反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屡屡受困。然而朱棣朝中的帮衬着实很多,如此里应外合,朱棣便直接向南京攻去。京城兵力空虚,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便出家逃亡了。至此,朱棣便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但我们前文提到,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坚实后盾,抵挡朱棣的势力可谓是绰绰有余。这坚实的后盾,便是朱元璋深得器重的沐家军。那么沐家军能忠诚到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本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此时便遇见了沐家军的将领沐英。当时的沐英只是一个年仅8岁的流浪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可以说朱元璋就是沐英的救命恩人。
随后沐英也一直在跟随朱元璋征兵作战,沐英不仅战斗力强悍,在军事战略上也很有见地和主见,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心腹,在起义军中一直担任着要职。当朱元璋一统天下,登基皇位后,陪伴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沐英,频繁升职,后来成为了大都督府的同知。当时明朝那里有战乱,沐英便会义不容辞地去平定硝烟。西南一地频发争端,当昆明危在旦夕的时候,是沐英拯救了昆明。同时,沐英和朱标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两个人比亲兄弟的感情还要深厚。据说沐英的离世,就是因为朱标的死亡。沐家军对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又怎会不忠心呢?当时,沐家军一直留在西南守卫那里的和平,兵力高达30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