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才炸弹狂人:西奥多卡钦斯基的犯罪故事
1942年5月22日,在美国芝加哥市,一位天才横空出世,他就是西奥多卡钦斯基。原本应该在数学界扬名立万的他,最终却成为一名美国制造的恐怖分子。他荒废自己的天赋,放弃大好的前途,只为实现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1978年5月25日清晨,在芝加哥大学的停车场里,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邮包。邮包被包裹得非常严密,上面贴着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纪念邮票。在邮包的收件人处,注明是伦塞勒工业学院的工程学教授,E.J.史密斯。显然,邮包被寄错了地址。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也没什么稀奇的。于是,邮局方面就按照寄件人的地址,将邮包打了回去。
第二天,那件被误递的邮包,出现在了美国西北大学工程材料学教授,巴克利克瑞斯的办公桌上。看着眼前的这个邮包,克瑞斯教授感到非常奇怪:我怎么就不记得曾经寄过这样一个邮包呢?再看上面的笔迹,更不对了,我写的字儿哪有这么难看哪?最令他感到疑惑的是,在邮包外包装的右下角写着这样一行小字:也许这是一枚炸弹。
狐疑满腹的克瑞斯教授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拆吧,万一真是炸弹呢?自己还想多活几年呢!不拆吧,好奇心又实在太重。怎么办?要说这知识分子也真是够有心眼儿的,他打电话找来了校警特里马克,让他帮着自己拆。这样一来,既可以解除自己心中的疑惑,又不必冒什么风险,可谓两全其美!
校警特里先是小心谨慎地端详了一阵那个邮包,随后,采用了一种最野蛮的打开方式。就在邮包被撕扯开的一瞬间,爆炸竟真的发生了!随着一声巨响,克瑞斯教授的整间办公室尘土大起,硝烟弥漫。倒霉的特里左臂被炸伤,随即被送进了医院;克瑞斯教授由于躲得比较远,居然毫发无损。
这起邮包炸弹事件引起了西北大学校方的高度关注,校方马上向美国烟酒枪械药品管理局(简称ATF)报了案。后者经过一番鉴定,认为这枚炸弹出自家庭手工作坊。凶手使用的是一种无烟炸药,盛装炸药的是一根长23厘米、直径25毫米的钢管,钢管两端被手工削成的木塞封死这也是爆炸威力较小的原因所在木塞无力承受钢管内部足够大的压力。炸弹的击发装置堪称原始:一枚靠橡皮筋提供张力的钉子、六个普通的火柴头。当邮包被打开时,钉子被橡皮筋弹射出,击中火柴头,瞬间的摩擦力产生了足够引燃火柴头的热量,火柴头燃烧,炸弹被引爆。
警方例行公事地给现场拍了照,询问了当事人案发时的情况,然后又找到邮包上注明的收件人,伦塞勒工业学院的史密斯教授,后者当然对此事一无所知。而警方当时的怀疑对象,无非就是几个对克瑞斯教授心怀不满的学生。经过一番明查暗访,他们都被消除了嫌疑。此案随后也就不了了之。
1979年5月9日,第二枚炸弹炸响了,地点还是在西北大学。被害人是一个名叫约翰哈里斯的土木工程系研究生。案发当时,哈里斯正在教室里整理自己的私人物品,突然,一个陌生的小盒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个盒子是木制的,只有普通香烟盒大小,上面甚至还贴了一枚香烟图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要不怎么说好奇害死猫呢他拆开了那个小木头盒子。随着轰的一声,哈里斯顿时变成了灶王爷。
万幸啊,这枚袖珍炸弹的威力也不是很大(顶多算是个小号的二踢脚),哈里斯本人除了双手被烧伤,脸部被熏黑之外,没有什么大碍。
这枚炸弹的击发装置是由电池、钨丝、火柴头组成的,如果和一年前的那枚炸弹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的话,说明这个人的炸弹制造工艺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开篇先让大家听两声响,下面就要隆重介绍本案的男一号了。
西奥多卡钦斯基属于第二代波兰移民后裔,从小天资聪颖。在小学五年级时,他参加了一次智商测试,拿到了全校的最高分:167分。随后,他被允许跳级。
面对着班上年龄略长于自己的新同学,卡钦斯基感到很不自在,似乎和他们之间存在代沟。从此,卡钦斯基抑郁了,整天沉默寡言,远离同学,校内校外,独来独往这一切都令他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夫妻二人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开朗起来,阳光起来,无忧无虑起来但到头来都是瞎忙活一场。
高中时代,卡钦斯基崭露锋芒,提前两年结束了高中学业。1958年秋,年仅16岁的卡钦斯基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四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顺利进入密歇根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间,卡钦斯基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了教书上。听起来有点矛盾,不是吗?请大家不要误会,他可不是跑到校外开黑补课班,再说人家老美也没有补课这个习惯。卡钦斯基是正儿八经被校方聘用的讲师,专门给那些和他同龄、甚至大他一两岁的本科生讲课。如果不是因为这份工作给耽误了,人家早就硕士毕业了。君若不信,请往下看。
您说一个正常人类要想拿下博士学位,需要多长时间?两年?对于卡钦斯基来说,两年太久,只需数月!
怎么会这么快啊?说起来还真是令人啧啧称奇。卡钦斯基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的导师名叫乔治皮拉尼安,这位皮老师被一道数学难题困扰了十多年。后来,他发现了卡钦斯基的数学天赋,于是乎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那道难题交到了卡钦斯基的手中。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卡钦斯基仅用去几个月的时间,就把那道难题给解决了!皮老师被惊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再看到卡钦斯基的时候,就总有一种如见天人的感觉。很快,入学没多久的卡钦斯基就开始着手写毕业论文了--您说牛不牛?
校方的答辩委员会在收到卡钦斯基的毕业论文后,所有的委员会成员集体被雷了一遍。
论文当中的一些内容,那些老教授们竟然完全看不懂!随后,他们全都加入了皮老师的行列,对卡钦斯基的赞赏钦佩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更有如密西西比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委员会当中有一位名叫麦克斯韦瑞德的老教授,他曾对卡钦斯基的论文有过如下感叹:举国上下,能理解甚至欣赏此文者,不过十到十二人吧。
卡钦斯基被捕之后,当年的那位皮老师曾无限惋惜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卡钦斯基,曾经不仅仅是个天才。
获得博士学位后,卡钦斯基应导师的邀请,留校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此时的他,在学术上可谓光芒万丈,前途不可限量;但在生活中,他却依然保持着那种孤僻的性格,对于一切社交场合唯恐避之不及。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生活了近五年的时光,他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1967年秋,年仅25岁的卡钦斯基,被赫赫有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助理教授(地位介于教授和讲师之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职位,然而,卡钦斯基绝不是普通人。他仅在那里停留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于1969年的夏天辞职离去,没有任何理由。
失业后的卡钦斯基回到家乡,和父母住在一起,过起了宅男生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又扮演起了苦行僧的角色,漫无目的地游走四方。1971年,在父母和哥哥的资助下,他在蒙大拿州一个偏僻的山区买了一小块地;自己伐木盖了一间小房,从此过上了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如果他愿意就这样生活下去,做一个现代隐士,也没什么不好。闲极无聊时,还可以学学梭罗,写本书啥的。但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卡钦斯基了,他有更加远大的人生追求。
由于手头比较拮据,卡钦斯基的一切生活用度也只能靠山吃山了--也许,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吧。到了后来,由于发动运动需要经费,他便开始外出找点零活儿干,赚点小钱;此外,他的父母也经常会在经济上对他给予资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钱,他才得以实施自己所谓的炸弹运动。
对卡钦斯基稍有了解的人,都一定会知道他的绰号--Unabomber--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立案调查时给他起的代号。中文对这个单词的习惯翻译是大学炸弹客,其实这个译名并不全面,因为卡钦斯基不仅往大学校园里寄炸弹,还给航空公司寄过两回。Unabomber就是由UniversityAirlineBomber构成的合成词,如果照字面翻译的话,应该是大学及航空公司炸弹客。说起来有点拗口哈?
1979年5月9日,一架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特区的波音727客机,在起飞15分钟后紧急迫降。据机组人员回忆:当飞机爬升到三万五千五百英尺的高空时,突然从行李舱里传来一声闷响,紧接着,浓烟四起。整架飞机随即陷入一片恐慌,机长被迫进行紧急迫降。
在美国,威胁航空安全属于联邦重罪,联邦调查局(简称FBI)对此类案子具有调查司法权。在飞机安全迫降后不久,一队FBI特工就进入了飞机的行李舱。在那里,他们找到了浓烟的源头,一个航空邮包。随后,这个邮包被立即送进了FBI的实验室。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邮包不出所料,果真是一枚邮包炸弹!设计者非常巧妙地把一个普通的家用气压计改装成了高度测量仪,当飞机爬升到三万五千五百英尺的高空时,炸弹上的电路就会自动连接,随即引爆炸弹。
这枚炸弹的击发装置设计巧妙,美中不足的是,炸弹本身做得很不合格。由于密封不严,盛装炸药的钢管内部根本没有产生足够的压力,所以,才会有那一声闷响;否则的话,就应该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响了。
此案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高度关注,大规模的明查暗访工作随即展开。在此期间,联邦特工们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好一通乱怀疑;结果呢,一无所获。
为了便于继续跟进此案,联邦调查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UNABOM的专案组(Unabomber由此得名);美国政府更是悬赏一百万美金缉拿真凶。
返回头,我们再来谈谈卡钦斯基。
或许已经有朋友产生疑惑了:这个卡钦斯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没事儿他总鼓捣炸弹干什么呢?其实,在这一系列恐怖袭击的背后,自有卡钦斯基的一番道理。
在卡钦斯基眼中,工业***以后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倒退;人们的生活随之变得机器化、程序化,人们变得越来越依附于机器,受限于机器,生活的意义尽失。他之所以要发动这场炸弹运动,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大家携起手来摧毁现代社会的工业体系,共同回归到原始状态
您听听,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况且,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默默地往外寄炸弹,人们除了把他当成恐怖分子外,谁会想到这么多啊?
好了,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炸弹的话题上吧。
1982年5月初,一件从美国中西部杨百翰大学寄出的邮包,被送到了它的目的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问题来了:邮包上注明的收件人菲舍尔教授,已于两年前离开,现在在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美国南部种族问题最为严重的一所大学,导致其学术水平不断下降)。菲舍尔教授的一位前同事,非常热心地把这个邮包转送到了他在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办公室。
说句唯心点的话,这位菲舍尔教授也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当时他恰巧不在,到波多黎各讲学去了,他的私人秘书珍妮特就替他打开了那个邮包。伴随着一声巨响,数十颗小钢珠飞射出来,无情地打在了珍妮特的脸上、手臂上。一个可人儿就这样被毁了容,真是造孽啊!
其实,卡钦斯基的袭击目标并不是那位菲舍尔教授,珍妮特的被毁容更是他始料未及的。这次袭击所采用的手法,和六年前西北大学克瑞斯被袭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卡钦斯基在邮包上贴的是已经使用过的邮票,邮资也不足。
这样一来,邮局方面自然就会把邮包按寄件人地址,把它打回到杨百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勒罗伊伍德的手中--他,才是卡钦斯基想要袭击的目标。没想到,这样一个邮包竟然阴差阳错,被辗转送到了菲舍尔教授的办公室里,而菲舍尔本人又恰巧不在!无怪乎珍妮特小姐在知道事件的经过以后痛哭失声:神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联邦调查局UNABOM专案组成员,在这枚邮包炸弹里找到了一个新的线索。在盛装炸药的钢管内,凶手写下了两个英文大写字母FC。可问题是,谁也说不准这个FC到底是何寓意。考虑到这枚炸弹原定的袭击目标--勒罗伊伍德教授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联邦特工们最后得出的解释是:FC是FuckComputers的首字母缩写,可以翻译成去他妈的电脑或是该死的电脑。
在这个错误理解的前提下,专案组还是得出了一条正确的结论:他们要追捕的这名炸弹狂人,是一个行为偏执的中年男子;智商高于常人,接受过良好教育,对现代科学技术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甚至仇视。
那么FC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FreedomClub的简写,意为自由社团。卡钦斯基故意留下这个线索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警方,以此向世人表明: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是有组织的人!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点小聪明弄巧成拙,不但没有起到迷惑的作用,反而使警方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卡钦斯基给自己虚构出来的组织起名为FreedomUnion(自由联盟),简写之后也就是FU,那你说联邦特工们会想到什么呢?总该不会是一句骂大街的话吧?
1985年5月15日,时隔三年之后,卡钦斯基再战江湖。这次袭击的目标,是他的原单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案发当天上午,美国空军上尉,伯克利分校在读研究生约翰豪瑟尔,在微机室里发现了一个厚厚的活页记事簿。在他翻开那个记事簿的刹那间,爆炸发生了。这是卡钦斯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枚炸弹。豪瑟尔的四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伤,中枢神经严重受损。在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大量填充物飞射而出,包括铁钉、平头钉和铅弹。豪瑟尔腕部动脉被割破,顿时鲜血迸溅。
这枚土造炸弹,不但彻底炸碎了豪瑟尔成为宇航员的梦想,更使他在正值盛年之时提早退役,含恨终生。
在随后的十年中,卡钦斯基一共寄出了八枚邮包炸弹,共造成三人死亡,五人重伤。
从1995年5月份开始,卡钦斯基停止了自己一手发动的,持续了17年的炸弹运动,转而搞起了文字工作。他把自己多年以来实施恐怖袭击的理论依据加以梳理,写出了一篇题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论文,洋洋洒洒三万五千言。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炸弹客宣言。
在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寄给报社之前,卡钦斯基还没忘了随信附上一句威胁:此论文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逐字逐句不加删改地在报纸上登载;你要是听话,我就停止恐怖袭击,你要是不听话,后果自负!
当时美国比较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单位,比如《》啊,《华盛顿邮报》啊,都收到了卡钦斯基寄来的论文。收到是收到了,可是他们就像手里捧个刺猬一样,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话照发吧,这可是司法部牵头追查的案子,自己哪敢轻举妄动啊!万一要是引起社会恐慌,那罪过可就大了;可要是不听话,万一他真的再弄出几声响儿,你说这事儿算谁的?最后,几家新闻单位一合计:这事儿啊,还是让司法部来定吧!
美国司法部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倒是挺干脆的:听话,照发。
那位问了:美国司法部这么做,就不怕引起公众恐慌吗?不怕!没有什么比那一声轰响更吓人的了;况且,和此前一系列反社会的恐怖袭击相比,这篇论文充其量是反科技进步的。美国司法部此举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炸弹客的思想观点,写作风格;以此发动全体公民,共同寻找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炸弹客毕竟,还有一百万美金的悬赏呢!
1995年9月19日--这是卡钦斯基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经过美国司法部的点头同意,《》和《华盛顿邮报》原文刊登了卡钦斯基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卡钦斯基当时使用的是一台老式的手动打字机;为了强调论文内容的重要性,通篇使用大写字母拼写;文中所有出现第一人称叙述的地方,都使用我们或自由社团作为主语--很明显,卡钦斯基还在继续制造迷雾。在这篇三万五千言的论文中,居然找不出一处单词拼写错误或是语法误用的情况。
由于原文过长,行文也比较啰唆,咱们这里就看几句话,了解一下卡钦斯基想要表达的基本意思就行了。
在论文的开头部分,卡钦斯基直抒胸臆:工业***及其带来的后果,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场灾难。在论文的结束部分,他以预言的形式再次重申观点:工业技术体系在未来的变革,将最终剥夺人类的自由。最后,他呼吁广大民众:***吧!一起来抵制科学技术的进步。
怎么样,都看明白了吧?如果还不明白,那我就再说通俗点:卡钦斯基号召大家伙儿把各自家里的汽车、电话、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统统砸个稀巴烂,然后和他携手并肩,共同回到男耕女织的美好年代。
其实,卡钦斯基在论文当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在他之前,欧洲社会曾出现过很多持有类似观点的理论家,如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修斯,法国社会学家雅科埃吕尔,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活动家弗莱德伯曼只不过,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些前辈都只是搞搞理论,而卡钦斯基却是一个重实践轻理论的实干家。
《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被媒体刊登以后,引起了一位关键人物的关注:她就是卡钦斯基的嫂子,琳达。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交代一句:卡钦斯基有一个大他七岁的哥哥,戴维。
尽管琳达从来没有和这个小叔子见过面,但凭借丈夫以前的描述和女人的直觉,她在看完论文后立刻就怀疑上了他。
戴维在听完妻子的怀疑后不以为然,在他眼中,弟弟或许是个性情古怪的家伙,但也不至于成为恐怖分子。在琳达的一再催促下,戴维翻箱倒柜,找出了弟弟在多年以前写给他的家书。
后来,这些家书为他换回一百万美金好一个家书抵万金哪!
戴维把炸弹客宣言和自己弟弟的书信反复对照,感觉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似。虽不敢完全肯定,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那个宣言是出自弟弟之手。
既然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那么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就需要小心查证了。在琳达的热情支持下,戴维雇佣了一位私家侦探,开始对自己的亲弟弟进行暗访。此后,他又把收集来的情报交给一位华盛顿律师,由后者负责分析整理(当然,这也是要花钱的)。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这对夫妻又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才把材料上交美国联邦调查局。
戴维在事后曾有过这样的自白:我当时感觉糟糕透了,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幸亏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才使更多的人免遭伤害。感谢上帝,让我们做出了那个决定。
对于戴维告发自己胞弟这件事,外界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能够大义灭亲,实属不易;也有人说,他无非就是惦记那一百万美金,才会那么义无反顾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总而言之,见仁见智吧。
起初,戴维的告发材料并没有引起联邦调查局的关注。直到次年元月,戴维的委托律师私下里找到一名专案组成员,双方在进行了一个中午的面谈后,那份材料才正式进入警方的视线。
半个月后,整个专案组的调查重心全部转移到了卡钦斯基的头上。两个月后,卡钦斯基在自己的小木屋里被联邦特工逮捕,从而结束了将近十八年的猫鼠游戏。
1996年4月,联邦法院正式以谋杀罪,非法运输、邮寄、使用炸弹罪起诉卡钦斯基。首次开庭日期定在1997年11月12日。
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一种选择:以精神错乱为由,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卡钦斯基拒绝采用这种有辱人格的方式进行辩护。律师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但也暗中做好了打算:在庭审的过程中,闭口不谈精神错乱的问题;等到陪审团认定他有罪的时候(这个应该没有疑问),再以此为理由,作为避免死刑判决的王牌。
可惜,律师的意图过于明显,被卡钦斯基察觉到了。
1998年1月5日,当天的庭审刚刚开始,卡钦斯基就向法官提出了撤换代理律师的请求,庭审被迫中断。法官经过慎重考虑,驳回了这一请求。
1998年1月7日,卡钦斯基在监狱中企图用内衣勒死自己,未遂。
1998年1月8日,卡钦斯基要求自己为自己辩护,再次被法官驳回。
1998年1月22日,卡钦斯基主动认罪,庭审结束。
在整个庭审过程中,最郁闷的就属卡钦斯基的代理律师了:前期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结果一个字儿都没用上,卡钦斯基甚至都没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此次庭审而言,联邦调查局的所有调查取证工作也等于白干了由始至终,一件物证也没有呈上法庭。
由于卡钦斯基主动认罪,最后只被轻判一个终身监禁,但终身不得保释。随后,他被转押至科罗拉多州联邦监狱服刑。
2002年10月,美国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发生一系列人员遇袭身亡案件,使华盛顿及周边地区陷入恐慌。一时间..
2025-05-21贝灵哲葡萄园是napa山谷最古老的一块葡萄园,去年是是它130周年的纪念日,公司举行了盛大的活动。jacobberinger的远见被这里的葡萄质量所证实,同时这里的葡萄园也成了napa山谷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与古老的传统工艺,beringer的..
2025-05-21新华社华盛顿10月2日电(记者孙丁 刘阳)一架古董飞机2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处机场坠毁并起火,造成至少7人死亡、7人受伤。美国联邦航空局当天发表声明说,当地时间上午10时,一架古董波音B-17轰炸机试图在布拉德利国际机场降落时坠毁在跑道尽..
2025-05-16(原标题:美国官员涉嫌人口倒卖 偷渡超40名孕妇到各州)保罗彼得森(图源:福克斯新闻)海外网10月10日电 近日,美国..
2025-05-09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消失已经接近四年的时间,但是各国一直都没有放弃搜集线索,如今传出马航mh370最新消息,竟然是..
2025-04-29最近几年里有个恐怖案件,一直在国外、国内各种悬疑惊悚论坛网站疯传,不仅被改编成恐怖漫画,甚至还被拍成恐怖短片,..
2025-04-292月18日华盛顿诞辰日(washington'sbirthday)乔治•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和第一任总统而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其诞辰日2月22日是美国各州的法定假日。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诞生于弗吉尼亚州。早年曾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1756~63年英法七年..
2025-04-26美国阿拉斯加毛皮节始于1938年。节日在每年二月举行,为期十天。节日一到,爱斯基摩人中的猎人们便驾着狗拉雪橇或摩托雪橇云集而来,出售毛皮,购回日用品,并尽情欢乐。来自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游客常达一百多万,他们除观看传统的狗拉雪橇赛..
2025-04-2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