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100多年前,在今天中国的贵州、云南一带,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僚,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仡佬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之一。仡佬族,现有43.7万人。仡佬族主要居住于贵州省境内,人口为43.06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以上。大体而言,黔北之务川、道真二自治县为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此外,在贵州之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区,也有若干仡佬族聚居点。除贵州省外,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省文州壮族苗族自治州之麻栗坡、砚山、广南、富宁、马关以及四川省之古蔺等县,亦有少量仡佬族分布。
贵州境内仡佬族分布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起伏较大,高低极为悬殊。海拔高者可达1800米左右,低者仅约300米。境内山多平地少,故俗谓八山一水一分田,且由于地势高低悬殊,气温相差较大,故俗有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仡佬族除安顺、平坝、清镇、仁怀、遵义等地的少数村落分布于山间平畴之外,绝大多数仡佬族村落均分布于边远山区,故贵州民间有高山苗、水仲家(布依族的旧称),仡佬住在石旮旯之俗谚。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前,随着封建集权统治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强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贵州仡佬族大多由平地移居山箐,由坝子退居山区,生存环境相对闭塞、落后。《贵州通志·土民志》(民国)称贵州前卫平伐司(即今贵定)花仡佬务家为本,不知交易。柴薪水米俱以背负。《大定府志》(清)称府属平远州(即今织金县)境内仡佬族居喜高阜,恒以傍岩依箐为安。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并且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大体上看,目前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等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仡佬族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农历三月,春雨融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传统的仡佬年。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全村男子绕村寨周围的山坡行走一周,然后在神树下杀鸡宰羊,进行献祭,同时吁请神灵享用祭物,还要祈祷神树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登。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等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
2025-07-20国外送礼习俗随着形势的改变,社会的发展,我们和外国朋友交往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掌握一定的外交知识,了解外国人的礼仪常识,在与他们的交际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如何送礼出国后上一般都要向外国朋友赠送一些小礼品以表示祝贺、慰问和..
2025-07-20清明时节,广西生活的汉族人在早几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大型超市甚至专门设立了“清明专柜”,“拜山”用的祭祀品一应俱全,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五色糯米饭”,“烤乳猪”,还有各色糕点了。广西的壮族人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已经祭祖完毕了,..
2025-07-19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
2025-07-18东乡族以面食如小麦、青稞、玉米等为主食,副食主要是洋芋等蔬菜。食牛、羊、鸡、鸭肉,但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放血后才能吃。遇节日和吃“宴席”,喜以面和清油为料,炸“油香”、“酥馓”等以及各种花果,味香色美,十分好吃。东..
2025-07-18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余人。20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
2025-07-18仡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
2025-07-17生育习俗散居在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等地的回族,其生育习俗受汉族的影响颇深。比如小孩满月、周岁、十岁都要请客祝贺,产妇“坐月子”等也和汉族相似,但也有和汉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的生育习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个环节,即“取经..
2025-07-17在原始社会时代,原始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到认识生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们就懂得利用树叶和兽皮遮盖和保护自已的生殖器。黎族地区毛道乡出土男生殖器“石祖”图腾崇拜物、保亭县三道地区黎族崇拜女性乳房的基石,印证了黎族自古以来对生育的..
2025-07-17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这场浩劫持续了七年零四个月。这场战乱涉及超过四十万的士兵,..
2025-07-17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
2025-07-1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