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总人口是多少?裕固族有哪些生活习俗

2025-06-06 09:10历史文化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目前全国裕固族总人口正在接近1.5万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裕固族人口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裕固族仅有3,860人;到1964年增加为5,625人,1982年已达10,569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国裕固族总人口为12,279人,其中甘肃省有11,809人,而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肃南县和黄泥堡乡分别有8,820人和988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yugur),此称呼与今天的“维吾尔”(uygur)和历史不同时期的“回鹘”、“回纥”、“袁纥”、“畏兀儿”等皆为同源汉语音译词。事实上,今日的裕固族与维吾尔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关系。在裕固族正在形成过程中,元代曾称其为“撒里畏吾”,明代则称“撒里畏兀儿”,清代又称“锡拉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等。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时,经过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协商讨论,一致同意用与“尧乎尔”音译相近的“裕固”(兼有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义)作为全民族统一的新的民族称谓。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段。其中,祁连山区主要分布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康乐区和大河区裕固族;河西走廊中段平川区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裕固族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分布在祁连山区的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祁连山北麓是一片狭长的天然山地牧场,在历史上,自秦汉时期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约23,887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绝大多数草原都分布在高寒山区。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分属张掖和酒泉两个地区。其中肃南县明花区属戈壁绿洲草原地带,那里的裕固族仍然以畜牧业为生,而黄泥堡裕固族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总体上,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经济是其社会经济的主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裕固族的经济形态逐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就是在逐步实现定居化的同时,发展了农耕经济,如在新中国成立前,黄泥堡裕固族就已经过渡成为农耕民族,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发展又在逐渐加快。这就使得现代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具有了一定的多重性。裕固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有两大类型,即祁连山北麓的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区。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属半干旱高山气候区;后者则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裕固族在这块不连片的戈壁绿洲上,从事着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裕固族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有趣的是,他们居住的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牧业方面的“名牌产品”。民间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

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11世纪初,该汗国被西夏吞并。在甘州回鹘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多世纪里,甘州回鹘人利用古代中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不仅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同时为促进当时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甘州回鹘汗国灭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省西宁一带),后来融合于当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大概是甘州回鹘的主要组成部分则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此后直到元朝时期的裕固族先民的历史,在汉文史料中的记载十分稀少。仅有个别的记载说,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地区,活动着被称为“黄头回纥”的部落。历史研究表明:“黄头回纥”大体上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也是元代“撒里畏吾”人的先民。“撒里”(sara)即“黄色”、“黄头”,“畏吾”即“回纥”。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出兵攻下撒里畏吾地区。从此,在裕固族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撒里畏吾人被纳入到了蒙古汗国及元朝的长期的统治之下,而且,许多蒙古部落也随各宗王镇戍该地区而进入到了撒里畏吾人地区。蒙古族百姓与撒里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区游牧,这样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明代史料中,称裕固族先民为“撒里畏兀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诏谕镇守撒里畏吾人游牧地区的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后又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并陆续在撒里畏兀儿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

各卫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族及其后裔。在明代,回鹘民族的一支与古代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这支回鹘人也越来越不同于从前的回鹘人。同时,当地的元代蒙古族后裔也日益有别于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鹘人与蒙古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学会了回鹘语,同时,部分回鹘人也学会了蒙古语。由于各地蒙古人的势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鹘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却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16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清代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并广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黄教寺院在当地兴起。清政府按照裕固族各部落所处的地域,将裕固族划分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并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及“黄番七族总管”,并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

但在清代直至民国年间,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似乎趋于衰落状态,人口急剧减少。清初划分“黄番七族”时,约有6,000多人口,但到***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3,000人,濒临民族消亡的边缘。共和国的成立和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使裕固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4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成立。从此,裕固族历史进入了崭新的篇章。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裕固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曾是一个纯畜牧业民族,而且当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不仅畜种品质差,而且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允许畜群的大量繁殖,因此也只能十分勉强地维持简单的生活。1954年以后,整个经济结构得到了彻底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皮革厂、被服厂、农牧具修配厂、地毯厂、奶粉厂等。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

到1989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其中采矿业的发展更是效益突出,铜矿、煤矿、萤石矿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裕固族地区的工业经济又呈现出新的态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如鹿产品系列,包括各种品牌的茸血酒、鹿茸、鹿血、鹿肉制品、鹿胎膏等,成为深受当地各民族群众喜爱的滋补营养品。进入90年代以后,裕固族中已有4人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个零的突破。更让当代裕固人自豪的是已有3位裕固族同胞在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同样也是该民族历史上零的突破。现在,裕固族大体上使用三种语言: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属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又称尧乎尔语,属突厥语族)和汉语。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本民族书面文学的局面已被打破,裕固人开始用汉语来进行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到80年代以后,一批高等院校的裕固族大学生开始了一种自觉的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其中以他们的诗歌、散文创作较为活跃和集中。大学生们以及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裕固族现当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主要资料来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郝文明、王铁志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 揭秘黄河十大怪事有哪些,鬼棺/蛟龙/蛇怪/鱼怪纷纷现身黄河

    越是人类起源的地方,越是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而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从古至今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怪事。哪怕..

    2025-07-22
  •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

    亚洲人的送礼习俗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等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

    2025-07-20
  • 国外送礼习俗

    国外送礼习俗随着形势的改变,社会的发展,我们和外国朋友交往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掌握一定的外交知识,了解外国人的礼仪常识,在与他们的交际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如何送礼出国后上一般都要向外国朋友赠送一些小礼品以表示祝贺、慰问和..

    2025-07-20
  • 张居正有哪些功过?为何死后会被清算呢?

    明朝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是地地道道的三朝元老,在万历年间,官至内阁首辅,权倾朝野,辅佐幼帝开创了万历新..

    2025-07-20
  • 壮族的拜山习俗

    清明时节,广西生活的汉族人在早几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大型超市甚至专门设立了“清明专柜”,“拜山”用的祭祀品一应俱全,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五色糯米饭”,“烤乳猪”,还有各色糕点了。广西的壮族人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已经祭祖完毕了,..

    2025-07-19
  • 东乡族婚礼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

    2025-07-18
  • 东乡族饮食习俗

    东乡族以面食如小麦、青稞、玉米等为主食,副食主要是洋芋等蔬菜。食牛、羊、鸡、鸭肉,但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放血后才能吃。遇节日和吃“宴席”,喜以面和清油为料,炸“油香”、“酥馓”等以及各种花果,味香色美,十分好吃。东..

    2025-07-18
  •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杀人过多而被记住的将领呢?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屠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杀了太多人而被历史铭记。最著名的屠夫白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感..

    2025-07-18
  • 安徽境内畲族特殊的结婚习俗

    畲族分布在安徽省宁国县千秋关一带,约1000余人。20世纪初,由浙江景宁县迁来,最初隐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与汉族杂居。他们的婚俗世代传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通婚范围: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近亲不婚,同姓不同香炉..

    2025-07-18
  • 甘肃回族的生育习俗

    生育习俗散居在仙桃、洪湖、天门、潜江等地的回族,其生育习俗受汉族的影响颇深。比如小孩满月、周岁、十岁都要请客祝贺,产妇“坐月子”等也和汉族相似,但也有和汉族不同的地方。回族的生育习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个环节,即“取经..

    2025-07-17
  • 海南黎族生育习俗

    在原始社会时代,原始人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到认识生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们就懂得利用树叶和兽皮遮盖和保护自已的生殖器。黎族地区毛道乡出土男生殖器“石祖”图腾崇拜物、保亭县三道地区黎族崇拜女性乳房的基石,印证了黎族自古以来对生育的..

    2025-07-17
  • 姜维的战绩有哪些?有没有超过诸葛亮呢?

    诸葛亮对姜维倾囊相授,同时姜维也是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么只看战绩的话,姜维有没有超越诸葛亮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2025-07-17
  • 民国时期有哪些讽刺漫画 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漫画

    民国时期有哪些讽刺漫画 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漫画民国时期那些令人咋舌的国产漫画民国时期的漫画主要以讽刺为主意公子最..

    2025-07-17
  • 为何说南明不算是明朝,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正式结束。随后,清朝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

    2025-07-17
  • 浅谈宋代夜市,一般有哪些小吃?

    夜市是小吃的荟萃之地,小吃的兴盛与夜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吃一词原称“小食”,最早出现在晋干宝所著《搜..

    2025-07-16
  • 汉族节日——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

    2025-07-15
  • 明朝的神机营是怎样的存在?有哪些功绩?

    对神机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神机营,军队名,明朝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

    2025-07-14
  • 汉朝与唐朝都十分强盛,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对唐朝和汉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汉高祖刘邦开创的汉朝是一..

    2025-07-14
  • 商鞅变法有哪些利弊?为什么商鞅下场不好呢?

    在战国时期,商鞅很有名气。因为他得到秦孝公的认可,在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可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代表,研究出了一..

    2025-07-14
  • 除了打仗外,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哪些成绩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中兴汉室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就病死在了五丈原,实在是令人惋惜。而纵观他的北伐,虽然历经多..

    2025-07-14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