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总人口是多少?裕固族有哪些生活习俗

2025-06-06 09:10历史文化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目前全国裕固族总人口正在接近1.5万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裕固族人口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裕固族仅有3,860人;到1964年增加为5,625人,1982年已达10,569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国裕固族总人口为12,279人,其中甘肃省有11,809人,而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肃南县和黄泥堡乡分别有8,820人和988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yugur),此称呼与今天的“维吾尔”(uygur)和历史不同时期的“回鹘”、“回纥”、“袁纥”、“畏兀儿”等皆为同源汉语音译词。事实上,今日的裕固族与维吾尔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关系。在裕固族正在形成过程中,元代曾称其为“撒里畏吾”,明代则称“撒里畏兀儿”,清代又称“锡拉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等。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时,经过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协商讨论,一致同意用与“尧乎尔”音译相近的“裕固”(兼有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义)作为全民族统一的新的民族称谓。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段。其中,祁连山区主要分布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康乐区和大河区裕固族;河西走廊中段平川区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裕固族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分布在祁连山区的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祁连山北麓是一片狭长的天然山地牧场,在历史上,自秦汉时期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总面积约23,887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绝大多数草原都分布在高寒山区。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分属张掖和酒泉两个地区。其中肃南县明花区属戈壁绿洲草原地带,那里的裕固族仍然以畜牧业为生,而黄泥堡裕固族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总体上,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经济是其社会经济的主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裕固族的经济形态逐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就是在逐步实现定居化的同时,发展了农耕经济,如在新中国成立前,黄泥堡裕固族就已经过渡成为农耕民族,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发展又在逐渐加快。这就使得现代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具有了一定的多重性。裕固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有两大类型,即祁连山北麓的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区。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属半干旱高山气候区;后者则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裕固族在这块不连片的戈壁绿洲上,从事着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裕固族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有趣的是,他们居住的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牧业方面的“名牌产品”。民间俗谚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

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11世纪初,该汗国被西夏吞并。在甘州回鹘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多世纪里,甘州回鹘人利用古代中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不仅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同时为促进当时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甘州回鹘汗国灭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省西宁一带),后来融合于当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大概是甘州回鹘的主要组成部分则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此后直到元朝时期的裕固族先民的历史,在汉文史料中的记载十分稀少。仅有个别的记载说,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地区,活动着被称为“黄头回纥”的部落。历史研究表明:“黄头回纥”大体上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也是元代“撒里畏吾”人的先民。“撒里”(sara)即“黄色”、“黄头”,“畏吾”即“回纥”。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出兵攻下撒里畏吾地区。从此,在裕固族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撒里畏吾人被纳入到了蒙古汗国及元朝的长期的统治之下,而且,许多蒙古部落也随各宗王镇戍该地区而进入到了撒里畏吾人地区。蒙古族百姓与撒里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区游牧,这样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明代史料中,称裕固族先民为“撒里畏兀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诏谕镇守撒里畏吾人游牧地区的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后又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并陆续在撒里畏兀儿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

各卫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族及其后裔。在明代,回鹘民族的一支与古代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这支回鹘人也越来越不同于从前的回鹘人。同时,当地的元代蒙古族后裔也日益有别于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鹘人与蒙古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学会了回鹘语,同时,部分回鹘人也学会了蒙古语。由于各地蒙古人的势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鹘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却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16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清代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并广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黄教寺院在当地兴起。清政府按照裕固族各部落所处的地域,将裕固族划分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并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及“黄番七族总管”,并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

但在清代直至民国年间,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似乎趋于衰落状态,人口急剧减少。清初划分“黄番七族”时,约有6,000多人口,但到***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3,000人,濒临民族消亡的边缘。共和国的成立和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使裕固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4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成立。从此,裕固族历史进入了崭新的篇章。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裕固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曾是一个纯畜牧业民族,而且当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不仅畜种品质差,而且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允许畜群的大量繁殖,因此也只能十分勉强地维持简单的生活。1954年以后,整个经济结构得到了彻底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皮革厂、被服厂、农牧具修配厂、地毯厂、奶粉厂等。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

到1989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其中采矿业的发展更是效益突出,铜矿、煤矿、萤石矿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裕固族地区的工业经济又呈现出新的态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如鹿产品系列,包括各种品牌的茸血酒、鹿茸、鹿血、鹿肉制品、鹿胎膏等,成为深受当地各民族群众喜爱的滋补营养品。进入90年代以后,裕固族中已有4人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个零的突破。更让当代裕固人自豪的是已有3位裕固族同胞在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同样也是该民族历史上零的突破。现在,裕固族大体上使用三种语言: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属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又称尧乎尔语,属突厥语族)和汉语。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本民族书面文学的局面已被打破,裕固人开始用汉语来进行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到80年代以后,一批高等院校的裕固族大学生开始了一种自觉的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其中以他们的诗歌、散文创作较为活跃和集中。大学生们以及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裕固族现当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主要资料来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郝文明、王铁志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 九锡指的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接受过九锡?

    古代历史中,常常出现皇帝给权臣加“九锡”的场景,而被加“九锡”的大臣最后也往往会篡权夺位,王莽、曹操、孙权等人..

    2025-09-05
  • 袁绍和袁术有哪些经历?为何能成汉末最强的两个势力?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不过他们在早期的影响力并不高,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出自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

    2025-09-05
  • 送礼有哪些禁忌

    送礼有哪些禁忌我们在选择、准备礼品时,应当自觉、主动地避开对方受礼的禁忌。比如:1.礼品禁忌(1)违法、犯规礼品。比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即使关系再特殊,我们也不要赠送任何礼品。送外国友人礼品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不违犯对方所在国..

    2025-09-03
  • 东吴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能与曹魏相抗衡?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连年混战,董卓、吕布、袁绍、公孙瓒等诸侯割据一方。经过多年的厮杀,最终形成了曹魏、蜀汉、东吴..

    2025-09-03
  • 朱梓身上有哪些流言?他的死因是什么?

    朝代末期纷争不断,各地军阀互相征讨,胜利的一方能裹挟大量的战利品凯旋而归,失败的一方只能饮恨自尽。在胜利者的战..

    2025-09-03
  • 荷兰的习俗礼仪

    荷兰的习俗礼仪荷兰王国(thekingdomofthenetherlands),简称荷兰(netherland)。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0884平方公里。人口141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但是荷兰王国的议会、政府..

    2025-09-03
  • 德昂族有怎样的婚配习俗?德昂族家庭的情况

    一夫一妻的父权制家庭。在云南镇康县、耿马县的德昂族,其婚姻制度严行一夫一妻制。在父系氏族的大家庭中,妇女还保持一定的地位。盛行的是单线姑舅表婚,每个氏族的男子成员,基本上固定同另外一个氏族女子通婚。若本村互相婚配的氏族中无法..

    2025-09-01
  • 教育返贫有哪些措施?教育返贫的现状

    教育支出对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自2006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如沐春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相比之下,面对高中以及幼教,农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对此,有人曾用“头..

    2025-09-01
  • 高山族包括哪些族群?高山族习俗概况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

    2025-09-01
  • 处理尸体的方法有哪些,火葬和土葬最常见

    人类死后什么都带不走,反而会留下自己的尸体,而人类的尸体如果不经过处理,是会产生细菌和瘟疫的,并且在前面人死后..

    2025-09-01
  • 杨广的身世如何?他在位期间有哪些功过呢?

    “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古代统治者而言,战争的胜负并非是如此轻易的一件事,今天想与大家聊聊一位帝王,史书他是个暴..

    2025-08-30
  • 高塘卯节:古代劳动习俗“活化石”

    8月3日(农历7月5日),施秉县杨柳塘镇高塘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塘卯节。这是当地苗族人的一次盛会。高塘卯节,是黔东南苗族人中比较大的民族节日。它的最大特点是:特殊的祭祀方式,全村性的捉鱼大行动。高塘过卯节一般是在农历七月第一个卯..

    2025-08-28
  • 动物的趣闻趣事有哪些 各种动物的奇闻趣事

    动物的趣闻趣事有哪些 各种动物的奇闻趣事海豚猛撞河豚竟为逼出毒素:吸了会兴奋上瘾海豚拥有人类5岁小孩的智商,所以..

    2025-08-28
  • 连体双胞胎的照片:世界上有哪些连体双胞胎

    连体双胞胎的照片:世界上有哪些连体双胞胎连体婴儿的事例并不罕见,但国外有不少连体婴儿长大了的案例,来看看他们的..

    2025-08-28
  • 晏子有哪些著作流传后世?他的评价怎么样呢?

    齐桓公去世后,在“邲之战”被楚庄王打败的晋国,派出佐郤克对齐国进行国事访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

    2025-08-26
  • 盘点:历史上有哪些是虚构出的名将人物呢?

    中国随着朝代的更替,各朝名将也是层出不穷,然而有些人物和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今天趣历史小编就和大家盘点一下。第一..

    2025-08-25
  • 13个传统民间结婚习俗,婚礼上千万要注意!

    如今,传统的很多婚礼仪式规矩都已经淡忘,其实有许多讲究都是有其寓意和道理的,符合这些中国传统婚俗的规矩,可以让..

    2025-08-25
  • 历史科普:古代文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在课本上,我们学过唐诗、宋词、原曲。诗、词、曲是古代文体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些,古代文体的主要形式还有哪些?感兴..

    2025-08-24
  • 佛教法器有哪些?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

    2025-08-23
  • 刘邦和刘备有哪些共同点?为何刘备没能大一统呢?

    刘备也算是刘邦的后人,他的能力到底有没有刘邦厉害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刘邦(公元前256年..

    2025-08-23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