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到了北周后期,迫于与北齐战略对峙,而鲜卑人的数量又严重不足的形势,汉人开始被募充作府兵。等到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士兵仍有军籍,但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
唐朝沿袭了隋代的基本制度,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府兵制,经过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完善,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折冲府总数多达633个的折冲府来管理府兵,并且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既减轻了政府财政方面的负担,又确保了士兵的素质,耕战结合,藏兵于民,从而将唐军打造成一支无敌的雄狮,将大唐的疆域扩展到了极致。
然而,盛极而衰到最终被废止,全都发生在唐朝国力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然而,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疑的,因为直到公元742年进行的人口统计当中,户、口两个数字比732年还是大幅度增加的(732年是786万户,4543万口,742年是852万户,4890万口),显而易见,逃户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
实际上,早在公元749年,宰相李林甫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正式终止府兵制之前,规模庞大的边军早已职业化,也就是说,造成府兵制衰落的根本原因出现的时间点应该更早。
那么,具体的时间点是哪里呢?或许从大唐的军事行动中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综上所述,府兵制盛极而衰,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大唐外部面临的战略态势演变的结果,即由战略进攻的总体态势变成了战略防御,倒逼军队实行职业化。与之相比,均田制的崩溃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