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君与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君与侯哪个爵位更高,网上争论很多,大部分的意见比较集中于封侯更为尊贵和荣耀。
我个人的看法是偏向于封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仪礼·子夏传》 :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君在最初还是个称呼,可大可小,但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君的头衔都是佼佼者的冠名。
假设秦孝公可以不按周礼限制,忘记自己是个伯爵的身份,给商鞅封爵位,他肯定要么封君,要么封公,这两者才是极致的选择。按照这个逻辑,即便君爵和侯爵同时出现,君爵对标的爵位也是公爵,王之下第一档,力压第二等的侯爵的。而若是后世可以皇帝封王的时候,若君爵仍在,对标的也是第一档的王爵。
很多人反而觉得如此,正是证明侯爵比君爵尊贵的体现,因为连国君都封不了侯爵,只能权宜封君,好像是将就的感觉。我认为可以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味。这种看法仍然是建立在以周礼下国君当时的爵位为参照,却不是诸侯国国君要分封时的意愿和他所强调的重要程度,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周朝分封的爵位,所以那时候能给下面封的最极致的爵位就是君。即使君爵和侯爵并存,也是君爵更为显赫,头衔更强。
为什么后来君爵渐渐消失了,又流行起封侯了呢?
因为各诸侯国国君都称王了,或者整个国家大一统了,没有了纷乱打破礼仪制度的障碍。那就要按照统一的分封标准,无需要君的权宜之计,自己已经实现了制度的闭合,仍按照五等爵来分封。 即使按照五等爵来分封,侯爵也是第二档,在公爵之后,如果加上皇族的王爵,那就是第三档。
所以,我说君大于侯。君确实是可大可小,甚至在初期还只是个称呼,从天子到卿大夫,只要有地有扈从,都可以叫君。但君始终是各个领域佼佼者的冠名词,是第一档的头衔,及至到战国流行的封爵,君都是第一档的存在。如果拿国君的爵位来参照侯爵的尊贵,则会自相矛盾,国君本意是想分封一个王之下的荣耀,这足以说明君爵的重要程度。
这个逻辑关系还是比较绕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