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酒简介郫筒酒是一种低度酿造酒。郫筒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中药制成的药曲,经特殊工艺酿造而成。酒度15°,酒液微甜,色如琥珀,百步飘香。含有竹类的有效药用成分,具有清热化痰、除烦定惊之功效。相传,在晋朝山涛治郫时便开始酿制,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辞源》中〈郫筒酒〉条目释为:“酒名。郫人截大竹长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不漆,用以盛酒。相传晋山涛为郫令,用竹管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郫筒〉条目释为:“酒名。仇兆鳖注引《华阳风俗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郫筒酒的佳句。诗圣杜甫客居成都出游返家时,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五首》中吟到:“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成札待潜夫”。表明他游历天府,已经视丙穴鱼(雅安之雅鱼)为佳肴,郫筒酒为美酒。只要忆及郫筒酒,其它酒就不想喝了。宋朝穆修在《城南五题独游诗》中吟到:“水曲林幽独杖藜,郫筒香入乱花携。”宋朝陆游在《思蜀》中吟到:“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只道骅骝开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烛红。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你瞧,衣服当了也要一醉郫筒,洒脱之外可见郫筒酒是如何的香醇迷人。宋朝苏轼(苏东坡)在给他远在浙江的老友周邠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说:“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携手醉郫筒。”元代诗文大家虞集在《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吟到:“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郫筒酒,清冽澈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变味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州刺史木上所带为佳”。在现在南京一带的袁枚,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七饮郫筒,可见郫筒酒当年的名气有多大。袁枚对难免已有此变味的郫筒酒,仍赞美不已,可见郫筒酒是多么迷人。直至当代,郫筒酒也还很有名。当年朱德总司令来郫县时也曾询问过郫筒酒的生产情况,外籍华人韩素音回郫县时也问及郫筒酒。稍有水平的四川导游也知道郫筒酒。2001年笔者去九寨沟途中,就有导游问及何处有郫筒酒卖。现在我打算开发的酒类--郫筒酒.这个品牌应该算是很不错的的吧?首先,它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曾经也有过辉煌.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使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被遗忘了.就算到了现在,郫筒酒在地方郫筒镇,郫县就不说了,甚至在四川省,国家旅游局都还有记载.1955年朱德总司令来郫县时还问过郫筒酒的生产情况.何况历史有名的大文豪(苏轼),大诗人(杜甫,陆游)等,还有清代南京的名人随园居士--袁枚等等,都留下了他们对郫筒酒的喜爱.有这些基础可以使郫筒酒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华人中,占据它的位置.从这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商标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吧?
“郫筒酒”史考(1)“郫筒酒”又称“竹筒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中药制成的药曲。酿酒的水质好,且酒有竹子的清香,酒色清澈泛黄,味香,口感较淡,度数低,价格低廉。(2)“郫筒酒”当时使用的药曲中主要有甘草,贝母,陈皮等约15种中药材,但因该药曲在发酵过程中与原料糯米发生抵触,导致了“郫筒酒”易于上头的缺点,当时的农村有喝这种酒的,但并不流行。(3)“郫筒酒”起源于北宋中叶,经50-60年后,因北宋末年的战乱影响而荒废。之后该酒在生产中已不用原来的药曲发酵,而且产量极小,在市面上几乎见不到了,《代祀西岳至成都作》及《随园食单》所提到的“郫筒酒”就属于这个时期的。(4)《辞源》之“郫筒酒”及《华阳风俗录》中的记述是后人的附会之说。另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五首》之“酒忆郫筒不用酤”,实是指“春酿”。“春酿”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为度数较低的品质粗陋的,价格低廉的,为郫筒镇一带农村百姓喜爱的一种非常普遍且口感较淡的清香型白酒。由于水质的关系,全国各地大多数类似“春酿”的酒通常是浑浊的,又名“浊酒”或“水酒”,而郫县的“春酿”因水质好而独清。依杜甫当时的经济状况,也只能喝“春酿”。因此,“春酿”与“郫筒酒”并非一回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