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昌:学术是当代艺术收藏的基本支撑

2025-08-26 08:37历史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圈子里,李国昌是个响亮的名字。从注重学术推广的墙美术馆(始建于2006年),到全国首家创新性的“艺术银行”(2007年),到创建资本雄厚的中国当代艺术基金(2008年),再到具有良好学术口碑的“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2009年第一届),5年来,在艺术圈的一系列大动作,让李国昌成为这个愈发华丽时尚的行业中的一位明星。初秋,北京东三环的环球财富中心,我如愿见到了久违的李国昌。会客大厅里挂着他珍爱的藏画。他是个热情宽厚的北方汉子,在一些公开场合,他总是给人沉默、低调的印象。

从写实油画进入艺术收藏

李国昌从1980年开始接触艺术收藏,那时的他在外交部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经常接触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事活动。在各种外事活动中,通过与很多外国来宾的交流,他发现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研究古董、字画,并逐渐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个时候时并没有什么艺术市场,无所谓买卖艺术品。艺术品一般是作为馈赠的礼品,喜欢朋友的画,去家里求一幅而已。那时我也很幸运地结识了很多绘画大师,像吴作人、李可染、启功等人。我对于艺术家是很尊敬的,从跟他们的交流中慢慢地开始自己的收藏。”李国昌这样回忆他跨进收藏门槛的那段经历。

一直到了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大规模地介入当代艺术收藏。当时,李国昌的儿子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导师十分喜爱中国当代油画家姜国芳所创作的清代宫廷题材的油画。于是,李国昌找到了姜国芳,不仅购入了画家的一幅小型油画作品,还委托他为自己的儿子画了一幅肖像画。从此,李国昌也开始接触当代油画、摄影、雕塑等门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渐渐地进入了当代艺术收藏。

虽然,引领李国昌走入当代艺术收藏的是写实油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长,他的视野日益开阔,思路也愈发清晰,逐渐接触到了当时最为“新潮”的艺术样式。

“我是一点一滴的常年的积累。与艺术领域的人接触得越来越多,特别是与一些国内重要的当代艺术批评家、理论家接触得越来越多,我也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自己的艺术品位在视觉上、观念上、层次上要求越来越高,写实艺术好像已经不那么过瘾了,给我的感觉也减弱了,它没有这些新鲜的艺术的冲击力强。我感觉这些新的艺术在观念上与当下的社会、思想有相互关联的东西。”

学术是当代艺术收藏的基本支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李国昌通过各种方式收藏了大量当代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对于这些相对前卫的作品,能够在收藏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学术价值是一件比较难得事情。由于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公众从理解到接受这些作品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那么在进行此类收藏的时候,必然需要比较厚实的艺术史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进行学术判断的才能,这正是考验藏家的关节点。

在这个方面,李国昌有非常成熟的做法与经验。他除了经常请教一些业内专家之外,还不断地通过接触艺术家、为艺术家举办展览,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和他们的艺术。李国昌喜欢和艺术家交流,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并且因此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李国昌也不会简单地凭自己个人的喜好来收藏,但往往真正打动他的,不仅有真实的作品,还有实实在在的人。“我觉得他们很多人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艺术家,做人也比较低调,很多人真的是踏踏实实在搞创作。”

2004年至2005年间,李国昌购入了大批当代艺术精品,其中包括张晓刚、刘小东、蔡锦、苏新平、朝戈等在当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艺术家的作品。他的收藏更为偏重学术,尽管其中有些艺术家在资本市场上尚未出名,但是他们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社会与时代具有很高的价值。“他们有些人脱离现代市场,不和资本市场打交道;他们的作品量很少,很多收藏家去买他的画都很难买到。”李国昌如是评价道。

对于李国昌来说,当代艺术收藏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经典艺术,即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例如85时期的新潮美术、80年代末的现代艺术等,因为它们是各自所处时代的重要节点,节点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大多都会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

另外一种是实验性作品,也就是相对当下而言具有前卫性质的作品,它们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划时代的艺术。“一些有冲击力、具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作品就是属于这一类,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它可能是装置、影像等不同的形式,但是一定会包涵社会、文化等层面的一些深刻思想。”

大势当随时代

虽然,在国内理解、欣赏当代艺术的人相对较少,但李国昌认为,这一群体的发展和成长,对艺术领域,甚至对整个国家的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和意义。“大势当随时代。中国这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大变革应该对一大批文化精英在思想和观念上造成了一种非常大的冲击,而艺术家会利用观念创造时代的经典作品,来反映这样的大变革。”

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将在今年的“艺术长沙”开幕之后举行。作为这届年会的轮值理事长,李国昌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从体制上完善这个年会。“我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的组织机制,能够在平时为收藏家提供一些信息,并且能创造经常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些这样的平台。”

除了规范体系,李国昌的进一步设想是建立收藏家数据库,完善网络信息,成立收藏家俱乐部,设立常设机构、秘书处等,建立更完善的收藏家之间的信息沟通体系。“国内收藏当代艺术的人其实很多,但其中一些人目前无法联系得到,我觉得只要把这个机构建立起来,就能慢慢地联系起收藏家群体,那时这个群体的规模才能真正统计和显现出来……还要和国际上的收藏家有所沟通和互动、交流经验、互通有无。”

传统艺术固然美好,但在瞬息多变的当代社会,仅仅依靠审美和消费传统艺术,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财富。对此,李国昌认为,“传统艺术并没有对这个社会进行关注,而那些对这个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批判、反讽和反省的作品,我觉得更有价值。而且,将来都会成为经典,进入美术史。”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虽然相对较弱,但前景乐观,有越来越多的人收藏当代艺术,不再仅仅因为它会带来相对较高的回报率,还因为它能够带来一种文化收益和责任。“我们在这领域内比较早的收藏家,会把它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去做,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不能再让好的作品流失到海外去。我们必须以这种博大的胸怀做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阻力,一些困难,我们要义无反顾。”

用艺术打破心中的“墙”

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美术馆可能是每位藏家的梦想,然而只有少数资本雄厚的藏家才能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李国昌就是其中一位。2006年,李国昌创建了“墙美术馆”。那时候,由海外市场带动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方兴未艾,如日中天。

说到美术馆的名称,李国昌讲出了其中蕴含的意义:“我很喜欢这个‘墙’的概念,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与‘墙’相关的东西,大到长城、紫禁城,小到各家的院墙等,其中蕴含着很多政治文化层面的意义;此外,人与人之间会有墙,人生当中也会有墙,人总是想从墙里走到墙外……墙是一种阻隔,但也可以是连接,意义很丰富。我的想法是,打破阻隔封闭的‘墙’要通过艺术。”

如今,位于北京最为繁华的时尚消费区――三里屯,墙美术馆的新馆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李国昌的藏品将再次焕发生机,展现在世人面前。据李国昌透露,新的墙美术馆将会与更多优秀的国际美术馆进行文化交流和展览项目。

“一个比较好的收藏家是想做点儿事的,无论是从投资开始,还是从纯收藏开始,但最终都要有更高的理想、更大的目标。”

  • 收藏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收藏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当收藏变成了可以升值保值的投资时,一切就都变了。从过亿的拍品,到过亿的赝品,国内的拍卖市场似乎永远不缺少“眼球”。最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一条2.2亿元成交的汉代玉凳同样赚足了眼球,当然它的代价便是赝品..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技巧与评估

    收藏书画作品,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确实,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些美术作品,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资金保值、升值,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了文化遗产,真是几全其美..

    2025-08-26
  • 扇面书画收藏日趋升温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演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过程。近年来,扇画行情水涨船高。2006年,匡时春拍扇子专场,齐白石的大尺寸成扇《红梅蜜蜂》和《蝴蝶兰》以46.2万元和44万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扇画在世界拍卖市场上的新纪录。..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五个技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收藏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书画的地位及价值将无法估量,对书画有爱好的人,除收藏欣赏之外,还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书画收藏与许多投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要掌握收藏书画的五个基本技巧..

    2025-08-26
  • 金融资本为收藏市场增添新动力

    近几年,资本市场发育迅速,一些机构投资者涉足收藏,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给传统收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据笔者了解,这些金融资本的“操盘手”或是以上市公司为后盾,或是某个行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携带..

    2025-08-26
  • 收藏书画作品的“门道”

    我们现在说的中国近现代书画,通常是指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书画作品。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国画坛可谓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产生了多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吴昌硕,..

    2025-08-26
  • 收藏:不求永远占有 只求曾经拥有

    藏品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藏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自信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收藏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智慧和眼力。所以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有心人更将票证时代的..

    2025-08-04
  • 收藏最重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

    当今社会多有观点认为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以投资为收藏目地的成分太大,艺术拍卖难以体现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或文化历史价值。甘学军先生在这一点上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在国际上却有此潮流。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收藏的感觉,已经成为一..

    2025-08-04
  • 冷眼面对艺术品收藏热 艺术投资需谨慎

    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
  • 书画收藏小窍门

    居室挂字画,可以宣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悦身心。但是,挂字画相当有讲究。下面教您窍门1.装裱加框俗话说“人要装,画要裱”,一幅画装裱、加框后,即显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国字画、源远流长,字画的装裱,也要相益得..

    2025-08-04
  • 中国画市场神话破灭 谁的作品值得收藏

    中国画市场突然繁荣所形成的市场冲击波让许多人一时蒙住了理智的眼睛,往往凭耳朵就开始了中国画投资。于是,一些所谓的老年书画家、速成画家纷纷粉墨登场,而那些早已失去艺术生命和创造力的所谓“大家”也在不断地重复,年复一年地“艺术”..

    2025-08-04
  • 收藏书画艺术品之十八般武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以中国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独具魅力,而书画艺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有着坚挺上扬的市场价格,正因如此,诱人的收藏热和由此产生的“收藏文化”的形成也就不难为人所理解。收藏书法和绘画更是学问无穷,要收藏书画艺术..

    2025-08-04
  • 木版水印成收藏新宠

    书画收藏历来是收藏的热门,涉足书画收藏的每一个人,恐怕都不可避免地碰到过木版水印带来的惊喜和烦恼。几年前,一位有着几十年玩画经验的朋友,拿来一幅原装旧裱的张大千的山水画,岁月留痕清晰可见,画款、印俱佳,纸、墨、绢、裱俱老。画..

    2025-08-04
  • 基督教与当代艺术

    图片来自中国收藏网《bloodfaithtearsdoubt》是一项涉及基督教和宗教肖像画学术研究式的艺术展览。策展人为英国考陶德艺术学院(courtauldinstituteofart)今年艺术博物馆策展研究生项目的学生。展品均来自考陶德艺术学院与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c..

    2025-06-17
  • 禁画撑伞的女人油画,作者因此画终身残疾无人敢收藏

    作为十大禁画之一,《撑伞的女人油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副,因为它的名气非常大,而往往会让人忘了这幅画其实是..

    2025-06-17
  • 纪念系列藏品要看血统才能具有收藏升值

    春节、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每到值得纪念的日子,各家发行机构都会推出纪念版贵金属收藏品。金银纪念币、金条银条和各种形式的贵金属藏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每个都打出了“值得珍藏”、“升值潜力无限”的噱头。这些纪念版贵金..

    2025-06-02
  • 怎样才能把学术精通?

    “老哥,我想跟你学六爻占卦。”“咦?!别讲笑啦!你不是跟着你师傅学着风水吗?最近学得怎样啊?”“唉!别提了,师..

    2025-05-24
  • 酒瓶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酒瓶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集酒艺、酒史、陶艺、瓷艺、考古、文物、绘画、书法、诗词、雕刻、民俗、礼仪、风景名胜于一体,综合体现了悠久灿烂东方文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酒瓶收藏有何价值呢?我认为有三:史料价值、和科技..

    2025-05-21
  • 收藏印章边款很讲究

    自明代中叶以来,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并驾齐驱的。这一显著特点,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么,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

    2025-05-13
  • 海派“玩家”收藏经:冷门中玩出精品

    关于“玩”,京城大藏家王世襄曾说:“一个人连玩都不会,他还能做什么!”晚他一辈的上海收藏家金晓东把这句话奉为经典。他收藏也是从这个“玩”字出发。不限门类,不论贵贱,全凭自己的喜好。不过海派收藏家与京派藏家也有不同之处。北京人..

    2025-05-12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