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隋炀帝的历史评价不高,定性是有名的昏君暴君,所以今天我想来说一说隋炀帝杨广的另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第一吹:“伟大”的战略家
说起隋炀帝杨广失败的直接原因,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修隋朝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之类昏招导致民怨四起,酿成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云云。不过呢,如果换个角度,先理清隋炀帝登基后的一系列执政行为逻辑,可能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首先隋炀帝将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有人批评导致大兴土木,但这背后其实也是有深意的。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出自关陇集团,上位走的是权臣篡位模式。要知道自从东汉后期开始门阀政治历来很盛,要到几十年后的武则天才真正结束了它。所以这个空白期隋文帝杨坚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少用甚至打压关陇集团的官员、制定三省六部制限制相权,创办科举制度增加寒门庶族做官的机会等等。
但是要知道关陇集团所在地就是关陇地区(关指的是关中、陇指的是陇山),而长安就位于关中的核心地带,原本就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所以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的其中一个深意就是跟关陇集团割裂开来,是延续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国策,本身是没有错的,而且很高明且成功。
其次是修运河,它实际是连接洛阳跟江南的快速通道。隋炀帝杨广在成为太子之前一直在扬州经营,很清楚江南的富庶,修运河可以将江南的粮食与物资运到洛阳,支援洛阳庞大的人口与经济。这可是一条快速将洛阳建成比长安繁荣的捷径,有了这条捷径,隋炀帝杨广自己培植的新势力可以很快壮大起来,消除包括关陇集团在内的门阀带来的对改革的阻力。
然后再回到洛阳,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地带,四周都是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往东北是幽州以及还没完全成型的“幽云十六州”,往北是是突厥,如果以这里为核心聚兵,跟北方的游牧民族攻防都十分便利,且有运河作为保障,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江南运来粮食与物资,支援讨伐外族的战争。
所以迁都、修运河,都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后世的李唐,不知道吃了隋炀帝杨广多少的红利呢。如果没有他这些举措,大唐哪里有那种战略能力,支撑起大规模讨伐外族的战争?
第二吹:没有了
的确很想吹一吹隋炀帝杨广在迁都、修运河之后第三大战略目标讨伐外族,但是史实不容辩驳,成绩真的没法看。别说西征吐谷浑这种不大不小的部族,就光光小小的高句丽就打了三次,还没捞到便宜。而北边的突厥也是,被欺负了好几次,又一次隋炀帝杨广还被他们困在了雁门关,差点回不来了。
隋炀帝杨广的战绩这么差,是他跟他手下的将领军事能力不足吗?我看未必,因为当时好多隋将韩擒虎、宋老生、杨素、来护儿、史万岁、王世充、裴仁基等等,都是很能打的大将,能力都不差。杨玄感造反的时候,不到两个月就平定了,说明朝廷的将领跟兵力还是有的。
那问题又是出在哪里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太急!我认为隋炀帝杨广迁都、修运河这些是不足以激起民愤的,程度远远不够的,真正会导致民怨激增的是对外战争。他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从东北到西北所有异族都打了几遍,规模跟耗资可以说是后来的唐初几十年对外战争的总和,这无疑必须提高全国赋税才能应付得了——且不说输的多,人口消耗也着实不小。
隋炀帝杨广就是野心太大了,步子迈得太开了,结果导致劈叉,伤了根本。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唐初的统治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皇帝,对外战争都是分批一个一个地来的原因,很明显是吸取了隋炀帝杨广的教训。
所以面对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军,隋炀帝杨广首先是在气势上就输了。而且他带去江南的兵,均来自关中,家属都在那里。后期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直取长安,直接就把这些关中的将士吓住了,生怕李渊为难他们。所以尽管隋炀帝杨广各种赏赐,都阻止不了这些关中将士回乡心切。
既然这些部队已经没了士气,扬州又被各地起义军包围了起来,长安、洛阳都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隋炀帝自感回天 乏力,只好退而求其次,学陈后主守江南,打算造就第二个东吴。但他哪里想得到,这些关中将士,为了回去跟家人团聚,发动了兵变,直接杀了罪魁祸首隋炀帝杨广。
综上所述,隋炀帝杨广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他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基本是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他野心太大,心太急,盲目用兵导致国力衰退、民怨四起;而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的时候,他又错误地将主力移到江南,丢失了气势,皇权彻底动摇,最终因为他自己带去江南的关中将士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张炎: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汪森: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
2025-08-27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
2025-08-23自古以来,布朗族人民就与汉、傣、伉、拉枯等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布朗族人民参加了边疆各族人民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布朗人民曾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民族..
2025-08-20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