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前期病害调查的基础上,15日文物保护人员开始对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炳灵寺唐代大佛实施保护维修。
据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介绍,此次维修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是对面部、手部、脚部等病害较多的地方实施工程治理。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方向的小积石山中,距县城35公里。以保存中国石窟最早纪年题记而闻名于世,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之后历代多有修建,直至明代。1961年炳灵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唐代大佛位于炳灵寺171佛龛内,大佛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历代有修缮,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塑,高27米,佛顶原有七层阁楼建筑,后毁于战乱。
千百年来,失去阁楼庇护的大佛在风雨侵蚀中变得满目疮痍,现头顶螺髻已部分脱落,鼻尖泥塑部分已毁,下颌、双手残损,衣饰风化较重。
石劲松介绍,1982年文物保护部门曾对大佛腹部及腿部进行过简单修复加固,此次保护维修,国家文物局投资150万元,敦煌研究院负责设计和施工,整个保护维修工程预计于2012年10月完成。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
2025-08-24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