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贾诩给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没被采纳?

2024-09-03 08:10历史解密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贾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熟读三国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在此役中大败而归,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掉了曹操征服东吴的梦想。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前,曹操发动了荆州之战,成功地占领荆州全境。寄寓荆州的刘备率领部下仓皇逃窜,占据江东的孙权集团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如何开展下一步的行动,成为了曹操所面对的当务之急。但是曹操选择了顺江而下,趁势拿下江东地区,尽早的实现全国的统一。

但是其实在曹操南下攻打东吴前,曹操帐下一名谋士就提出了与曹操完全不一样的办法,如果当初采纳了这名谋士的策略,兴许可以避免赤壁之战的失败,这名谋士就是贾诩。

贾诩数次提出良策

贾诩原本是董卓的部下,董卓死后,他继续跟随李榷、郭汜,李榷郭汜攻打长安便是贾诩的计策,在李榷兵败后跟随张绣一段时间,张绣曾经两次大败曹操,采用的都是贾诩的计谋,其智慧谋略可见一斑。

官渡之战时,面对兵力强大的袁绍,曹操犹豫不决,担心自己苦心经营的基业被这一战搞垮了,帐下下众多谋士也主张曹操暂时和袁绍保持和平,集中精力对付其他小势力。

但是贾诩就主张与袁绍决战,他认为袁绍为人多疑,优柔寡断,而曹操如果正好抓住袁绍的这个弱点,下定决定,一鼓作气,集中兵力决战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曹操最终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与袁绍决战,并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也为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点上,贾诩可谓功不可没。

赤壁之战前,贾诩的建议

赤壁之战前,曹操想要顺江而下,灭掉东吴,但是贾诩却提出不同观点,贾诩认为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现在又有了荆襄之地,我们不应该着急,该着急的应该是孙刘方面。

我们应该把重心从讨伐打仗转移到发展内政上来,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奠定基础,安抚荆州的军队和百姓,让荆州的军心民心向着我们,这时候,孙权穷途末路,可不战而降江东了。

不过遗憾的是,曹操并未采取贾诩的建议,执意要和孙刘联军在水上决战,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曹操不仅损失了大部分的兵力,同时也丧失了荆州大部分的实际控制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贾诩良策破马超

在曹操和马超、韩遂所率领的关中联军的对峙中,马超数次被曹操击败,形势对于关中联军十分不利,马超和韩遂自知不敌,于是向曹操提出割地求和的请求,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曹操找来对西凉十分熟悉的贾诩,贾诩仅仅说:“伪许之,离之而已”,也就是离间计,最后这个计谋瓦解了马超、韩遂的联盟,并使之反目成仇,使得曹操逐个击破,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的一生比较波折,虽然频繁易主,但是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的主公想出妙计,且每个计谋基本上都是无懈可击的,被一些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真是名副其实。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最近更新

  • 秦始皇修的路能够千年不长草 这条路到底是怎么修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的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草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命,白居易写过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哪怕是被烧了,只要根还在明年春天又会生长出来。尽管草的生命力非常..

  • 揭秘:古代将领怎么避免功高震主呢?

    那些历史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如果已经功高震主,那除了掀桌子、自己当大哥之外,基本没有能够保命的办法了。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避免走到这一步。至于方法,咱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想让皇帝相信你没有..

  • 空城计是真是假?历史上是谁使用的空城计呢?

    说到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卧龙诸葛的传奇事迹,其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诸葛亮空城计那一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想到当年那场对决:刘备去世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大权在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转移蜀国内的“集..

  •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是怎样的人?他的后代们为什么会深感无奈?

    对武大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有一名好汉名为武松,他打虎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不过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武松打得并不..

  • 中世纪的十大酷刑:犹大的摇篮、碎轮、乳房钳、裂脑器

    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时期(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酷刑通常被用于逼迫犯人提供证词、供出同谋或者是犯案的细节。当时的法律和地方习俗中均未对罪犯待遇或是酷刑种类予以约束。事实上,使用轻刑像是竹签扎脚趾甲..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