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的名字从何而来?它都有哪些历史?

2024-09-05 08:11历史解密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

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历史沿革

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文物遗存

雕塑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长13米的卧佛像各一身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存在300余身塑像均经重妆。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

唐代洞窟有14个,保存完整的仅存第25窟。该窟前室正壁门两侧分别绘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门天王像。主室窟顶可见千佛残迹。正壁中部绘卢舍那佛像和虚空藏、弥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萨像,北侧绘释迦行像,南侧已毁。

壁画

榆林窟的初唐壁画只存残迹,其余4565平方米壁画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根据特点可分为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六个时期。

主要可分6类:

①经变: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文殊变》、《普贤变》、《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多有墨书内容榜题。

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说法图、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水月观音、天龙八部等。

③密教图像:有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④佛教史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值得注意的是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

⑤装饰图案:用于藻井、圆光、边饰、地毯、桌围、器物;服饰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天马、华鸭、莲花、宝相花、几何纹、法器纹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⑥供养人: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如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议金和夫人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陇西李氏的供养像(第15窟),节度使曹元忠和凉国夫人浔阳翟氏及其幼子曹延禄供养像(第19窟);有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当画院使保供养像(第35窟),左厢都画匠作白盘供养像(第33窟),知画手武保琳供养像(第35窟)等;也有西夏时期党项武官画像,如“大瓜州监军司(唐盘)皈依像”,“内宿御史正统军使赵……皈依像”(第29窟)等;还有蒙古贵族画像,如“思贺答里太子”、“平牙答思达鲁花赤”供养像(第3窟)等。

  • 鸳鸯戏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鸳鸯戏楼建筑结构

    双面戏楼,建于清雍正四年。因两台共用一顶,故称“鸳鸯戏楼”。戏楼为正方形,卷棚顶,砖木石结构,中间有带槽的石柱..

    2025-07-07
  • 蟒袍是古代规格比较高的服饰,那都有哪些官员能穿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蟒袍都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服饰。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机会穿到这种衣服。当然,它的地位也那么..

    2025-07-06
  • 佤族木鼓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佤族木鼓样式简介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2025-07-06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畲族历史起源是什么?畲族发展简介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
  • 仡佬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仡佬族习俗简介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拉祜族发展简介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发源是什么?拉祜族饮食习俗简介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

    2025-07-05
  • 水族历史简介 水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

    2025-07-05
  • 女孩名字木字旁的有哪些

    1、柳月:柳月这个女孩名字,是取自于《醉后》中诗文“愿将花柳月,尽赏醉乡春”。柳之一字,带有木,是一个很适合女孩的字眼,将柳树的婉转多姿赋予女孩,彰显女孩的婀娜多姿之言也。而月藏月宫嫦娥的清冷仙气韵味,暗指女孩仙气之言。名字诗..

    2025-07-01
  • 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国都有哪些名将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名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

    2025-06-30
  •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而退 参与战争的将领都有哪些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赤壁之战是一场群英会,曹操、孙权、刘备、诸葛..

    2025-06-30
  • 西汉一位将军只打过一次胜仗,却影响了历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于广大中华儿女来讲,为了心爱的祖国,可以舍生取义。国家这么多年,在外界政策上..

    2025-06-27
  • 历史解密:元、明、清三朝的服饰风格是怎样的?

    时代发展的不同,服饰和各种生活习俗也会不同。元明清三朝有两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风格也和历朝代不同..

    2025-06-26
  • 昆明方言的历史典故

    哭咪拉苏昆明话里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外语,比如说一些昆明人把钱叫做“得啷”,这是古波斯语里对钱币的称呼。是西域民族进入云南带来的语言。本土少数民族语言进入昆明汉语方言的就更多了,昆明人把吃的肉叫做“嘎嘎”,形容人流泪“哭咪拉苏”..

    2025-06-23
  • 取名大全:姓包好听的女孩名字大全_万年历

    导读: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一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约380万人,主要分布内蒙、外蒙、新疆、辽宁、吉林、等等。那么,如果姓包的女宝宝出生之后,我们应该给她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姓..

    2025-06-23
  • 取名大全:姓樊好听的女孩名字大全_万年历

    导读:樊姓是当今中国百家姓当中的一个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当中排名第一百零二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一七左右。那么,如果姓樊的女宝宝出生之后,我们应该给她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姓樊的女孩名字都有哪..

    2025-06-23
  •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上个世纪80年代,京剧艺术步人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舞台上仍然持续着“文革”后复苏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由于京剧自身和客观文化环境的变化,对于京剧前景的优患意识渐渐浓了起来,直至出现了是否存在危机的争论,振兴成为了众说纷..

    2025-06-21
  • 历史上官品服色制,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没落的?

    还不知道官品服色制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黄色代表..

    2025-06-20
  • 古代是如何殉葬的?各个朝代都有哪些不同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一些达官显贵或者当朝皇帝去世的时候都会有着一个可怕的制度,那就是殉葬;那殉葬的时候是先将人..

    2025-06-1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