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术,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有了好的风水,则能提升家人运势,顺利平安,而不好的风水则会导致运势不顺,严重者灾祸连连。
风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了雏形。
最初时人们为了寻找适宜居住的地点,需要通过观察和探测,寻找气候地形以及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活。
三代时,人们在选择建筑地址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风水知识,当时称为“相地”,不只是选择活人生活工作的阳宅之地,死人下葬的阴宅也在相地的范畴之内。
不过此时的相地之术还十分粗浅,多从地势、水文、土壤方面进行选择。
到了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气运、地脉这一类学说兴起,也融入相地术中,认为好的地势能够汇集气运,而地脉被破坏则会散去气运、难以翻身。
到此,好的风水之地则要结合地脉气运进行判断。
至于汉代,各种吉凶灾变学说飞速发展,风水学说得到了极大的补充,结合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理论,又将择吉化为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书·艺文志》中有两部重要的风水书籍,一为《堪舆金匮》,一为《宫宅地形》。
前者更贴近古法,以实地的地势地形为主要判断依据,而后者则以阴阳五行测算为主。
这两者的区别使得风水渐渐分为形法和理法两派。
汉代之后,魏晋时期,出现了两位风水大师,首先是管辂。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管辂精通易经术数,屡屡有神验之占,而其堪舆理论,明了生动,极易被接受传播,所以名气很大,后世也有人以管辂被卜筮一道的祖师。
第二位大师,是晋朝的郭璞,其所著的《葬书》是风水界举足轻重的一本书,并且用风和水来诠释相地之术的核心,认为“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
郭璞认为,人们选择下葬,是为了葬在有生气的地方,也就是自然和谐之地,风水对于气的影响非常重要,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种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郭璞是择地下葬的祖师级人物。
在郭璞的理论中,还认为下葬必须要选择吉日吉时,若是在不好的时间进行下葬,即便风水再好也如同曝尸荒野,由此可见择吉的重要性。
此前学习风水学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而郭璞是正经的文人士子,也因此将风水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
到了唐宋时期,风水学已发展得相当不错,出现了许多风水大师,譬如杨筠松就是最著名的风水师之一,同样出名的还有司马头陀、浮屠泓、张说等人。
此时风水学盛行,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懂一些风水学,而上面提到的张说,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
同时关于风水的书籍在此时大量出现,当中有精品,也开始有了大量的牵强附会之作,所以自此以后的书籍,后世的学者学习都以官方收录的典籍为主。
明清时,风水学已然衍化大成,不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中,皆有详细全面的风水经典。
而从民国以后,风水则又开始没落了,到今天,风水学看似有了复苏的迹象,民间有非常多的风水师,声称能看风水的人数不胜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深入学习过风水,更有甚者甚至只凭感觉和道听途说的一些讲究就敢给人看风水,实在是害人不浅。
风水大体上分为形法派和理法派,形法注重形势和意象,而理法注重阴阳五行之术,在实际运用当中,两种派别其实并不严格区分,都是兼容并蓄,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参看。
除此之外,道教的法事对于风水也有很好的补充,北宋的陈抟是著名风水大师,同时也是著名道教学者,在道教之内一直有相对系统完善的风水理论流传下来,同时其独有的法事神道,也与风水学相结合,往往能发挥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目录:二十四向起辅星法及二十四山来去水吉凶定局二十四山一百四十四局二十四山择吉全套二十四山砂水诀(重新排版)二十..
2025-05-06目录:(明)黄一凤日子格大六壬集应钤64卦顺逆48局古抄本[周易]二十四山棺外断诀张九仪《秘传造葬制煞作法》《五种秘窍..
2025-05-06本资源包含282本风水古籍目录:27本风水预测类书籍合集《平阳地理玉函经》1《平阳地理玉函经》2《民俗风水图文百科.中..
2025-05-06目录:七星行穴胎息大法(储一恒)三元不败布局宝鉴三元阳宅气数旺衰吉凶祸福讲义上三元阳宅气数旺衰吉凶祸福讲义下三..
2025-05-06目录:金锁玉关-宋国元吴友聪《后天派阳宅实证》善居士:阴阳宅断诀陈言八卦风水掌[中国风水全书].邵伟华[中国风水学..
2025-05-06本次给大家收集了一个各种分类藏书的大合集,可以说是目前全网最全的版本了!内含道藏、佛藏、易藏、子藏、医藏、儒藏..
2025-05-06目录:麻衣神相.真本鬼谷子算命秘术《中国古代算命术》《兰台妙选》《十干生旺死绝表》究竟怎么用?《命理正本》《命..
2025-05-05中国印章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一般研究者认为大致在春秋战国之交。这种说法过于保守,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制作、使用已经相当成熟。若以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纹铜玺为现今所能证实的经考古发掘的年代最为久..
2025-04-2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