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如何发生的,在那之后之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4-11-18 08:10历史解密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安史之乱的文章。

公元755年十二月,因大唐王朝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麾下有着十五万边军精锐的安禄山起兵造反,迅速攻略河东、河北等地。

可笑的是,这个时候的唐玄宗还认为这是安禄山的政敌诬告他谋反,直到河北全境沦陷,唐玄宗才从“霓裳羽衣曲”的声色犬马之中惊醒,匆忙命回京述职的大将封常清前往洛阳招募义勇,抵御安史叛军,保卫东都洛阳城。

可是,唐玄宗小瞧了三镇精锐的作战能力,封常清在洛阳大败,被迫退守潼关。唐玄宗闻讯勃然大怒,下旨褫夺了封常清的所有官职、爵位,命其以戴罪之身协助老长官高仙芝指挥潼关防务。

不久,因宦官边令诚的陷害,高仙芝、封常清被杀,潼关守军军心动摇。

就在这个时候,唐玄宗想起了早已在家养病的老将军哥舒翰,便强令尚在病中的哥舒翰率领已经赶到长安勤王的河西、陇右等地大军前往潼关御敌。因战功赫赫的哥舒翰到来,潼关守军军心有所安定,但是好景不长,唐玄宗误判形势,又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招致了灵宝大败,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长安门户洞开……

关于安史之乱的经过我们就先说到这,过两天笔者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唐玄宗是怎么把江山社稷一步一步丢掉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到时候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都知道,对于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很多教科书上都用了一句轻飘飘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百年一笔带过了。

可是,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真的用一句轻飘飘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就能概括得了吗?#历史小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

用“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来形容安史之乱,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的确,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使得唐朝从此国力大损,但是,这里的国力大损,并不是很多人心中的那样——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只能放任藩镇割据,直至灭亡。

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代宗、唐德宗父子积极恢复国内经济,而后唐宪宗在此基础上积极打击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武宗时期出现了“会昌中兴”,唐宣宗时期又出现了“大中之治”,唐朝在这一时期内重振国威,一度收复了因精兵东调平叛而陷于敌手的河西重镇。

所以,我们不应该刻意去夸大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很大,但是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唐王朝一蹶不振是要从黄巢起义算起,而用一句轻飘飘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也是有些粗糙,值得商榷的。

于是乎,就有了“安史之乱是中国封建时期的转折点”的观点。

这一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尾大不掉成为了唐王朝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不过,请你不要把唐朝中后期的藩镇看作是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唐王朝除了对安禄山起家的河朔三镇无能为力之外(这是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史料或者是百度),对其他地区的藩镇还是有着相当强的掌控力,藩镇的失控,还是要从黄巢起义算起。

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最后的元气被耗尽,换句话说,那就是土都已经埋到了唐王朝的脖子了。从此失去了对藩镇的掌控,藩镇进一步军阀化,最终随着朱温的“白马驿之祸”成为了独立的王国。

而后,赵匡胤建立起北宋政权,又过度地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矫枉过正,最终形成了“守内虚外”的布局,彻底牺牲了军队的战斗力,以保障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北宋对外屡战屡败,最终甚至亡于外族之手。

再者,在安史之乱后,此前作为朝廷重要财税来源的河朔三镇与唐王朝一度分庭抗礼,唐王朝财税收入大幅减少,而当年因张巡在睢阳的死守,安史叛军并未能染指江南,江南并未遭遇战火。于是乎,唐朝君臣大力开拓南方,增加财税来源,开始了以东南财税供养北方统治中心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的影响直到近代才慢慢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而且,在安史之乱中,因安西、北庭、陇右、河西等地的精兵内调,使得陇右、河西被吐蕃侵占,继而切断了安西、北庭两地与唐王朝的联系,两地唐军留守部队虽奋勇杀敌,却奈何寡不敌众,加上唐王朝鞭长莫及,最终导致了西域被吐蕃占领。这一事件导致了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对西域长达六七百年的统治被中断,长达六七百年的汉化成果也随着此后的五代、宋、元(这里的元是指元朝,而非蒙古帝国)、明这几个王朝不主动收复西域而成为泡影。

直至乾隆帝在位时期,中原王朝才又再度彻底收复西域,可是,经过伊斯兰文明近千年的渗透,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片碛西之地了……

更新于:16天前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