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也会造自己的假?投资书画关注代笔现象

2025-02-19 08:32历史文化

画家也会造自己的假?这并非不可思议。近日,一位酷爱字画的收藏爱好者拿出一幅广东某当红青年画家的作品,称画上只有签名和盖章是出自该画家之手,其余均是他人所作。

画家造自己的假,说白了就是请人代笔。近年来随着书画市场的升温和投资者不断增多,书画价格尤其是名家作品的价格愈来愈高,但如若不小心花大价钱买了一幅代笔画,总会如鲠在喉,心有不甘。因此,了解代笔书画,以及如何正确判断它的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代笔现象屡见不鲜

代笔,就是请人捉刀代替自己写字作画,落自己的款印以应世。

画坛的代笔现象历代有之。它是书画鉴定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代笔是书画家本人的需求。如过去有许多画家以卖画为生,他本来只能画山水,而买者要求他画花鸟,有的画家只能画花鸟,而买者却要他画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画家又不能说不会画,于是只好请别人代笔,这样就出现了画家本人画一部分,别人画另一部分的现象,但款是本人写的;也有些画是完全由别人代画的,但款是画家自己落的情况。这样的作品,常能以假乱真,得以流传。

理论上不算伪品

上海静安书画院院长宣家鑫认为,代笔书画同完全做假的书画还是有所区别的。代笔书画虽然不是本人的亲笔,但是经过本人同意,所落的款或印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因此,从理论上而言,代笔书画不能算是伪品,但从实际来看,亦不是真品,价格肯定要打折扣。

同时,现代的代笔现象也应和旧时区分对待。以前代笔多半是求画者的要求超出了画家能及范围,或是因索取作品的人太多,应接不暇时,画家会找一些画艺水平与自己相当的人代而为之,因此画作仍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如明代董其昌的代笔人有赵左、沈士充、叶有年和吴振等,清代赵之谦请王庭训代笔;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曾请罗聘、项均代笔。代笔的作品中,往往也有本人添过画笔或墨迹,还有自题名款的。

而现代的代笔则多为急功近利。具体操作就是先低价请一些所谓的“枪手”,让他们按自己的绘画风格制作一批艺术品,然后亲自“收拾”一下,盖章、签名后,这些东西就可以快速地投放到市场换钞票了。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这一现象并不是很多。

书法代笔略异于绘画

宣家鑫说,书法代笔与绘画代笔略有不同。代笔书法一般连名款也都由代笔人完成,以免造成行气、笔法不同,因此这类作品只有印章是对的。

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不再出仕以后,几乎连书札应酬也淡漠了,就请人代书各种书札、信件。元代管道升的书信,大多数是赵孟兆页的代笔。明代董其昌应酬朋友的字,常由好几个人代笔书写,其中吴易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另外还有陈继儒、赵左、沈士充等,如今我们看到董其昌的字特别多,真伪均有,有些确实不太容易区分。

绘画的代笔问题就更为复杂了。清代王原祁的学生很多,他的代笔书画也很多,有些能看出是谁为他代笔的,还有些就不易分清了。

近现代,吴昌硕、张大千等名家也常常雇佣代笔者为其作画。近代张大千的山水楼阁画,往往由别人替他画楼阁,自己画山水。他的作品中楼台殿阁多数由他的学生何海霞替他代笔。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晚年的作品也存在着代笔的情况。据他的学生娄师白说,齐白石70岁以后,因为年老眼花,那种细笔的贝叶草虫就由娄师白或齐子如(齐白石之子)代画,最后由齐白石添上几笔,一则掩盖可能有的弊病,二则增加可信度。

以优劣决定取舍

由于书画代笔在鉴定时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对每一位喜爱书画的人来说,不管是鉴赏、收藏或是投资,正确地评价一件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比简单地辨别真伪更为一方良策。

不少代笔者的书画技艺实在被代者之上,就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元管道升的书札是由赵孟\捉刀的,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假管道升而否定了真赵孟\。反之,有些作品确实是某书画家的真迹,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出于早年手笔,技艺尚未成熟,或笔墨纸绢不符等,艺术价值并不高。

书画收藏者和投资者在买卖时,对代笔书画的复杂情况应有所了解,可先确定其真正的制作年代乃至作者,然后按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决定舍取。真而优的为上选,伪而优的也可取,艺术水准低下的虽真不取,而最不可取的是既伪又劣的作品。

另外,只要多看作品,从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再看某件作品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出是真迹还是代笔。

  • 民国“神算子”林庚白,算尽天下人,却破不了自己的死局

    一生从政赋诗,却以命学古籍《人鉴.命理存验》声名远扬。他是民国时期闻名遐迩的人物,怒怼鲁迅盛气凌人,谩骂孔子无..

    2025-09-14
  • 古代皇帝在微服私访的时候 皇帝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皇帝出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皇帝微服私访,都是穿着便服就离开皇宫..

    2025-09-13
  • 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的生活工作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这些负面的情绪积累,使得一部分人向弱者释放,受到伤..

    2025-09-13
  • 西班牙贝尔米兹鬼脸现象是怎么回事?贝尔米兹鬼脸事件图片

    西班牙贝尔米兹鬼脸现象是怎么回事?贝尔米兹鬼脸事件图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世界各地存在一些用人类科技解释不了的..

    2025-09-12
  • 诸葛亮为什么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从简?为何要四人抬棺?

    东汉末年的乱世,孕育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蜀国被塑造成正义的一方,因此,小说前半..

    2025-09-11
  • 陶谦为何把徐州送给刘备,而不留给自己的后人呢?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很多英雄,刘备就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刘备虽然出身地..

    2025-09-09
  • 关羽为何要拒绝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东吴呢?

    关羽肯定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但是我们今天主要说的不是他,而是她的女儿关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

    2025-09-09
  • 吴起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妻子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430年,吴起手持利刃,来到卫国一户人家里,他手起刀落连杀30多人,随后满身是血地快步离开了。感兴趣的读者可..

    2025-09-02
  • 如何提前知道自己的好运即将到来?

    很多人都感觉自己的运势没有别人好,看着别人可以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一边自己盘算自己的生意如..

    2025-09-02
  • 赵飞燕作为汉朝第一美女 赵飞燕为什么斗不过自己的妹妹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合德姐妹,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赵飞燕宠冠后宫,又是汉朝第一美女,赵飞燕为什么斗不过自..

    2025-08-29
  • 韦皇后作为唐中宗的皇后 韦皇后真的毒害自己的丈夫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中宗之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中宗到底是怎么死的?韦皇后真的下毒杀害自己的丈夫..

    2025-08-29
  • 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是哪三个朝代?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而宦官如果拥有一部份君主权力,他们就会影响朝政从而形成宦官专权,不断..

    2025-08-28
  • 书画收藏之“藏”的学问

    书画收藏的“收”,主要是解决鉴定问题,多有人谈及,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论及书画收藏之“藏”。作为一个书画收藏者,倘若只知“收”,而不知“藏”,那将功亏一篑。书画属于纸绢类文物,纸绢类有机物的寿命有如俗话所说的“纸寿千年绢八..

    2025-08-27
  • 陕西书画收藏走在春天的路上

    书法佳作、水墨丹青,一直是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盛放的奇葩,凭着独特的气质魅力俘获人心。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多样性,书画艺术的种种特性不仅引发了书画精品的收藏热,也促使近年来的书画交易市场越发火爆。只可惜,市场虽火,却不够..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技巧与评估

    收藏书画作品,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确实,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些美术作品,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资金保值、升值,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了文化遗产,真是几全其美..

    2025-08-26
  • 扇面书画收藏日趋升温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演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过程。近年来,扇画行情水涨船高。2006年,匡时春拍扇子专场,齐白石的大尺寸成扇《红梅蜜蜂》和《蝴蝶兰》以46.2万元和44万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扇画在世界拍卖市场上的新纪录。..

    2025-08-26
  • 拍卖书画当心"双胞胎" 给收藏者敲响警钟

    一条报道引起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9幅价值数千万元的假画,与长篇吴冠中专访和大量吴冠中私人照片被同时刊登在一本杂志上,很容易让读者误认为这些画作是吴冠中真迹。吴先生看到杂志后,当即表示无法容忍,随即委托有关人员与该杂志交涉。..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五个技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收藏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书画的地位及价值将无法估量,对书画有爱好的人,除收藏欣赏之外,还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书画收藏与许多投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要掌握收藏书画的五个基本技巧..

    2025-08-26
  • 人只能部分地、有限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笔者在和不少朋友聊天探讨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对命运这个话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好奇和疑惑,他们最好奇最疑惑的是:既然命..

    2025-08-26
  • 津门“童星”与“童星”现象

    近些年,随着戏剧界和电视台频频举办京剧大赛,天津少儿选手屡显锋芒,占取鳌头,作为一种“童星”现象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仅自新世纪以来,先是号称“天津著名小孩”的4岁女童刘小源,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京剧戏迷票友大赛中,以..

    2025-08-2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