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来隆酒

2025-02-28 09:06历史文化

滇西阿佤山区的佤族称水酒为“布来隆”。最好的“布来隆”是用小红米为原料酿制的,此外,大米、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粟、稗均可用以酿造。佤族酿造“布来隆”的方法与傈僳族“拉酒”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首先是做酒饭,将原料粮磨细蒸熟后,拌上酒曲,让其发酵后,晾干,用瓦罐之类的容器密封贮藏。需要酒时,将晾干储存的酒饭按需求量取出,装入酒罐内,加上凉开水后,均匀搅拌,泡上10小时左右,即成水酒。这也正是佤族把酿制水酒称为“泡酒”的原因。佤族多在头天晚上泡酒,次日饮用。饮用时,用备好的细竹弯管插入酒罐内,把酒汁从底部吸出,使酒糟和酒液自然分开。家中自饮时,吸出的酒装在碗内。若需野外劳作时喝,则让酒流人葫芦内以便携带。 “无酒不成礼”是佤族的一种风俗,这里所说的酒就是水酒。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佤族老妇人每天下地劳动都要带上一包用芭蕉叶包的冷饭作为午饭。到了地里,她总是习惯地把冷饭挂在树上。在果了成熟的季节里的一天,满山的果子让她吃饱了肚子,几天后才想起挂在树上的冷饭。这时的冷饭有一股甜辣的滋味,很是可口。于是,老妇人懂得了酿酒的技术,水酒从此家喻户晓。

水酒,佤语叫“布来弄”,是佤族人民最喜欢饮用的一种低度酒,是佤族逢年过节和祭祀的必备物品,也是佤族同胞招待客人的重要物品。佤族制水酒是用玉米、芦谷米、小红米、小粟米、荞子、高梁和旱谷、糯谷等作原料,将原料炒黄蒸熟,待晾冷后放入适量的酒药,用芭蕉叶捂在竹箩或者其他的器皿里,放置在太阳下或者火塘旁让其发酵。一般等四五天后有酒香喷出时再把酒料放进酒坛,置于阴凉处。饮用时通常以葫芦做酒壶,竹节做酒杯。他们将葫芦蒂头部位打开一个小圆洞作漏口,倒放在套箩里,在葫芦内装上酿好的酒料,将套箩吊在横梁上,盖好葫芦口,再将一根竹制的曲形漏管插入葫芦嘴,水酒就从曲竹管口流到酒器内。水酒以乳白色、金黄色为最佳。佤族民间常常把水酒制作的好坏作为衡量佤族妇女巧与笨的标志,做丈夫的也往往以自己的妻子善于制作上等水酒而自豪。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