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疆太阳墓之谜,大规模砍伐林木导致楼兰灭绝

2025-03-18 08:02探索发现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说起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是在1979年的时候被考古学家挖掘的,在太阳墓发掘了多座古墓,每一座古墓都是用原型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井然不乱,蔚为状观,很像四射的太阳,所以被称为太阳墓,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太阳墓的种种谜团。

一、揭秘新疆太阳墓之谜

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天被考古学家候灿、王炳华等几人所发现,古墓共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个圆形木桩围成的,而死者墓穴也刚好围着,外面有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圆圈,并组成了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每一根木桩就会慢慢变成木炭,太阳墓已有3800年至之久,考古学家多次探索,至今现在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太阳墓墓葬不惜以大量树木为代价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木径粗达三十余厘米。太阳墓葬所用木棺都是有小木块拼成,造型简陋,墓葬内的主人几乎全部为男性。他们的入葬姿势也都一律仰身,身体伸直,头向东、脚向西。考古学家猜测,这样的姿势或许是象征着死后升天,拥抱太阳。

太阳墓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们称其为太阳墓葬。考察发现,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冢,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

这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外形最完整、还比较像太阳的墓穴。呈现在我们眼前真实的太阳墓和我以前看到的图片大相径庭,盗挖盗掘及各种人为破坏极其严重!最大的一座墓的7圈环状木桩,现在仅剩下半圈,有些还被拔出来倒在那里。除了其中两座墓还能大致辩认出是太阳墓外,其它都已经完全看不出痕迹,让人非常痛心!

二、大规模砍伐林木导致楼兰灭绝

在太阳墓其中有一种墓葬,地表有七圈规整的环列木桩,由内向外,粗细有序,环圈外为放射状四展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状观,很像四射的太阳,定名为太阳墓。该墓葬不惜以大量树木为代价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木径粗达三十余厘米。

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们称其为太阳墓葬。考察发现,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冢,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

然而固沙采取如此形式,显示如此图案?它代表着什么意义?难道是太阳崇拜吗?为何墓主人均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东方?楼兰王国是毁于为建造大规模的太阳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动呢。

专家说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而楼兰古国的消失又有人说跟楼兰人盲目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气候反常分不开,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是楼兰人的墓地,为了造墓砍伐大量木材,从而间接地导致了王国的毁灭呢。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着时间去揭晓。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最近更新

  • 揭秘:古代将领怎么避免功高震主呢?

    那些历史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如果已经功高震主,那除了掀桌子、自己当大哥之外,基本没有能够保命的办法了。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避免走到这一步。至于方法,咱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想让皇帝相信你没有..

  •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六国旧贵族为何如此安静?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分封十八路诸侯,结果不到一年,天下大乱,群雄再次陷入纷争。刘邦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之后,依然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虽然也有叛乱,但是这些诸侯王和东方旧贵族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刘邦开..

  • 世界最长人行悬索桥有哪些 世界十大人行悬索排行榜

    世界上最长的人行吊桥有多少米(人行悬索桥Europabruecke)当地时间2017年7月29日,瑞士兰达(Randa),世界上最长的人行悬索桥Europabruecke在当地落成。这座索桥全场494米,位于连接村庄采尔马特(Zermatt )与格..

  • 哪四种人没有喝孟婆汤,没喝孟婆汤的人标记/胎记是被鬼差施鞭刑留下

    孟婆汤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传说只有喝了孟婆汤才能转世轮回,不然就要去必须跳进忘川河接受千年的轮回踩能转世投胎,据说世界上有四种人是没有喝孟婆汤就转世了的,我们曾经在什么痣是前世留下的这篇文章中就提到过..

  • 秦始皇修的路能够千年不长草 这条路到底是怎么修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的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草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命,白居易写过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哪怕是被烧了,只要根还在明年春天又会生长出来。尽管草的生命力非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