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话民俗:把新年的祝福放进“扎西德勒”

2025-04-04 08:54历史文化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藏历1月1日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整个西藏高原会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可以说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为幸福的节日。

装饰一新的房屋、崭新靓丽的服饰、种类丰富的年贡品、每个人脸上幸福的笑容、一声声扎西德勒,没错,我们期盼已久的藏历新年来啦。

藏历水龙新年前记者采访了西藏民俗学家萨拉·次旺仁增,通过他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一起去了解最为传统的藏历新年。次旺仁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从事教师、翻译、自由撰稿人、传媒等职业,如今从事文化策展相关工作,相信他丰富的阅历会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最真实、最为吉祥的藏历新年。

准备年货藏历12月初开始

按照传统,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会在藏历12月初开始,年货包括“衣、食、住、行”,服饰方面,要准备新年的礼服与装饰品;食物方面要准备酥油、牦牛肉、糕点等等,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年贡品;住宅方面要买好“香布”(一种颜色鲜艳丰富的布条,经常挂在窗户和门以及屋内进行装饰,寓意吉祥祥和,如果不换或不挂,则代表家中有不幸),以及添置新家具;在农村还要给自己的马准备新装,添置五颜六色的装饰物。

准备年货是藏历新年中最为繁琐的事情,所以要提早做好准备,因为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进行大清扫藏历12月19传统清扫日

藏历19日是传统的“清扫日”,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所有的家具全部清洗一遍,甚至每个抽屉里的灰尘也要擦得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了打扫卫生,而且也有“欣欣向荣”的寓意。如果历算中19日不适合清扫,那么也可以择吉日再扫除,如今年大部分人选择藏历20日进行清扫,按照传统说法,如果不按照历算中的说法进行清扫,有可能把家里的福气也一并扫除。

“古突”之夜藏历12月29日

汉族同胞的除夕夜是在大年三十,藏族人民的“古突”类似除夕夜,但是会在藏历29日举行,“古突”中的“古”藏语意为“9”寓意29日,“突”藏语意为面食。“古突”那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一起品尝寓意十足的“古突”。

萨拉·次旺仁增告诉我们,吃“古突”面是一个饮食与娱乐并重的仪式,是藏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因为“古突”的面团中会藏9种不同寓意的代表物,褒贬各一半。全家人一边吃“古突”面,一边讨论自己碗中“面团”内所藏的代表物,相互分析过去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评价谁善谁恶,非常热闹。

“古突”面中所藏的9种代表物:

1.麦秆:持法永恒之柱,非常吉祥。

2.人参果:有口福,具有福相之意。

3.牛粪:取之不尽,用之不尽。代表丰盛。

4.羊毛:性格温柔善良。

5.瓷片:游手好闲。

6.盐巴:懒惰。

7.炭粒:心地不善,狠心。

8.辣椒:说话尖酸刻薄。

9.黑豆:吝啬。

这九种寓意都是通过谐音和形象来代表,如今随着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古突”面中代表寓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发生了许多变化。

萨拉·次旺仁增向我们解释,如今许多人对“古突”面产生误会,以为“古突”面就是平日里的“帕图”,也称面疙瘩。他详细地介绍说:“‘古突’面中包括羊头、垛青稞、人参果、干果、萝卜等,羊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而其他的配料掺杂着各种滋味,这样的‘古突’面,才可以让人回味自己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

驱鬼仪式藏历12月29日

吃完“古突”面之后,每个人都要留一点剩面,丢到小陶碟中,然后捏糌粑留手印,将留有手印的糌粑除印堂外从头到脚触碰一遍,再从身上的衣服切一小块粘到糌粑上,丢到陶碟中,以示将身心中的病痛与不祥全部抛掉。

陶碟中的东西齐全之后,再点燃火把往屋里扫几下,此时口中喊着“所有妖魔都出去!”,之后拿着火把和陶碟丢到附近的交叉路口,(丢到交叉路的话,意为妖魔就不会认路回家),在驱赶妖魔手持火把出去的路上,忌回头张望,否则妖魔无法成功驱赶,驱鬼仪式也会失败。

供年贡品藏历12月30日

年贡品十分丰盛,切玛、德噶、羊头、青稞苗、酥油、冰糖、干果等等,随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贡品变得也更加丰盛繁多。

切玛:又称年供盒,左边盛固状物,青稞;右边盛粉状物,糌粑等。上面再插上“洛萨美朵”和酥油花,祈福来年丰收。

德噶:由不同类型的“卡塞”组成,源自苯教祭祀礼仪,当时兴活物祭祀,佛教传入后忌杀生,所以演变成如今用各种造型的“卡塞”来代替活物祭祀。

羊头:藏语称“罗郭”,与藏语的“一年开头”谐音,代表新年的到来。

青稞苗:如今许多家庭都会在市场上买青稞苗,也有部分人自己培植。青稞苗也是为了祈福新年的好收成。

酥油、冰糖、干果等:通过对神灵的供奉,祈求更多的恩赐。

洗头剪发藏历12月30日

按照传统习俗,藏历12月30日,男的需剪发整理,女的则必须洗发梳理。如果家中发生过不幸之事,则不得洗头剪发。但如果家中未发生丧事,而不洗头剪发进行梳理,那么将会发生不幸之事。

藏历新年正月初一至十五

取圣水,是传统藏历新年初一早上最关键的一件事情,每个家庭都会在天没亮就开始从井里或从河中取圣水。所谓圣水就是“新年的第一滴水”,藏语称“曲谱”。谁家能盛到新年的第一瓢水,给佛堂敬“净水”,都会认为是这个家庭最幸运的一件事情。

藏历正月初一作为最吉祥的一天,全家人不得外出串门,都需在自个儿家中聚在一起。初三开始在屋顶挂五彩经幡旗,认为初三那天行功德具有百倍的功效。

传统中,藏历新年有许多娱乐项目,包括传统体育项目、锅谐、锅庄、即兴表演等等,非常丰富。初一到十五整个15天,人们都会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过藏历新年。藏历正月十五,有个“盖年”的说法,就像盖盖子一样,把年也盖上,15天已经让欢乐足够的人们“累坏了”。只有“盖年”才能准备好即将到来的农事。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 民俗礼仪大全

    以下《民俗礼仪大全》由礼仪常识频道为您提供,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民俗礼仪!民俗礼仪大全1 民俗礼仪:葬礼 2 民俗礼仪:生日礼仪 3 民俗礼仪:婚礼4 仪表礼仪5 谈吐礼仪6 握手礼仪注意事项7 眼神交往礼仪常识 8 医院探望礼仪9 中..

    2025-05-19
  • 回族集市民俗

    回民无论经营珠宝、香料、发菜、绒毛等大本生意,还是经营牛羊肉、饮食、服务业、小百货、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小本生意,其主要形式是集市、店铺和长途贩运等。市,也叫集。在我国古代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

    2025-04-27
  • 西藏人喜气洋洋筹备藏历新年

    2012藏历新年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资料图片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2月22日是2012年藏历新年,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西藏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年味儿”。藏晚舞台亮点多2012年藏历水龙新年电视文艺晚会正在..

    2025-04-23
  • 喜迎藏历水龙年

    节日的拉萨披上了鲜艳的盛装,为了迎接藏历水龙新年,布达拉宫换上了崭新的五彩段,大昭寺广场上巨大的切玛盒里,插满了五彩的酥油花和麦穗,拉萨大街小巷处处被彩灯和鲜花装扮得喜庆一新,这时各地民众也都忙活起来。由于2012年藏历新年和春..

    2025-04-23
  • 绝无仅有的地震文化和民俗

    1920年的那场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了12月16日。由于地震,海原县形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民俗和地震文化。如每年这一天,失..

    2025-04-06
  • 喜迎藏历年:贴藏文对联表达新年美好愿望

    在各大市场,藏文对联已成为藏历新年年货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昨日,记者在冲赛康市场看到许多卖藏文对联的摊位,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顾客。红红的纸上,写着烫金的藏文“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不仅透露出浓浓的喜气,也表达了人们对新..

    2025-04-04
  • 西北地区迎来新年最大篝火节“燎疳”

    14日,当大都市的人们浪漫欢度情人节时,广袤西北地区城乡的人们则办起盛大的篝火节,为农历春节画上了句号。“年年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驱除病魔和鬼怪,岁岁健康保平安。”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当这首古老的民谚唱起的时候..

    2025-04-04
  • [你好,藏历水龙年]藏历的内容

    五行算法图,此图主要展示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具体推算等法。藏族天文历算之学是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观察日月星辰、冷暖气..

    2025-04-04
  • 谈谈旬邑民俗之坐席

    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所以每个地方对于生死二事都有一套属于特色的理解方式,这种方式就通过红白二事表现出来,表现的..

    2025-03-30
  • 民俗中说的“四脚花,不归家”

    现代人养宠物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但是如何选择好的宠物,古人就给出了较多意见。近日外出的时候,在一户人家遇上了一条..

    2025-03-28
  • 民俗日历:农耕文化的千年沉淀

    今天,当我们强烈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时候,不能不对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传承的濒危状况做出分析,特别是对它们濒临失传的原因进行论证。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

    2025-03-16
  • 白裤瑶群众话新年

    1月16日,农历正月二十三,传统小年到来。这天也是桂西北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赶集之日。集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许多白裤瑶群众穿着特有的蓝白相间的民族服装兴高采烈地置办年货。白裤瑶是瑶族的分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等乡镇..

    2025-03-13
  • 土家族春节民俗:“赶年”与“抢年”

    奔放飘逸的土家族跳起毛古斯舞。卢瑞生摄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湘西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土家年(土家语: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其时间是腊月大..

    2025-03-12
  • 话说藏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群众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数百年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2025-02-21
  • 藏历年的由来

    藏历新年是藏民族最大的节日,也是藏民族节日之首,是最隆重的节日。届时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各种庆祝活动繁多,热闹非凡。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藏历新年初..

    2025-02-21
  • 藏历二十九:吃“古突” 祈祥瑞

    2月20日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夜幕刚刚降临,雪域高原上的家家户户便团聚在一起,延续着几百年的传统习俗——吃“古突”、点火把、驱鬼,把旧年的“邪气”、“病魔”等通通赶出家门,祈求即将开始的藏历水龙新年吉祥、太平、安康。左图:2月20..

    2025-02-21
  • 四川游客做客藏家过新年

    拉萨市八廓街吉日旅馆院内,一字排开的4辆越野车,分外引人注目。尽管风尘掠扫的痕迹尚存,但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依然折射着下线不久的耀眼底蕴。车主人之一的四川游客蒋先生说,和几个玩得不错的兄弟,沿青藏公路一路来到西藏旅游。“原本以..

    2025-02-21
  • 黑水苦瓜村:载歌载舞喜迎藏历新年

     该村老人跳“圈德迪”舞蹈 藏戏表演吹奏藏笛舞“圈德迪”、唱民歌、跳藏戏、吹藏笛……2月20日下午,黑水县苦瓜村的打麦场里歌舞荡漾,乐声飞扬,来自该村的村民们聚集一堂,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民间文艺节目在引得在场群众欢呼声的同时..

    2025-02-21
  • 门巴族的春节藏历新年:勒布沟的鞭炮声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万里羌塘草原,从拉萨河谷到三江流域……春节、藏历新年前夕,西藏日报组织数个采访小组分赴全区各地市,走边境、进村庄、进社区,入农家、访牧户、到哨卡,与基层群众共迎共度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并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西藏..

    2025-02-21
  • 民俗专家解释:“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23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那么,“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呢?民俗专家给予了解释。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

    2025-02-21

最近更新

  • 10个真实发生过的灵异事件,胆小者千万慎入!

    很多事情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有一些事情的发生确实是毫无科学依据,不禁让人感到迷惑,也会使人产生后怕的感觉,这里搜集了一些据说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真实灵异事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1.血风筝事情发生在友谊路..

  • 中国传说中不为人知的八大凶宅!

    千百年来,道家文化在我国民间都是深入人心的,风水、命理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道家看来,风水旺则人旺,风水败则人衰,从源头上讲,鬼宅即是风水的产物。也使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也让他们更具神秘感..

  • 清朝官员们跪拜皇帝时为什么要拍两下袖子?

    清朝官员们跪拜皇帝是要甩两下袖子,没想到学问这么大。清朝是满族人入关建立的,在入关以前,满族人过得是搂草打兔子的生活,为了方便骑射,满族传统旗袍袖子是又短又瘦,袖口比较宽大的叫马蹄袖,满族人塞外狩猎的..

  • 超级工程之中国桥梁:中国最酷的十座超级桥梁排行榜

    2017年12月28日 ,备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即将全线开通!近十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成果,其中,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中国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据说,在世界桥梁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

  • 世界首次 考古家沉船发现完好书籍 大天使拉法伊尔号

    世界首次 考古家沉船发现完好书籍海外网9月27日电俄罗斯地理协会水下调查中心的考古学家们,在一艘于300年前沉于芬兰湾的船中,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巨著。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置于水下3个世纪仍然保存完整的书籍。据..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