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京胡伴奏的理解

2025-04-19 09:04历史文化
京剧表演离不开音乐伴奏,京剧音乐伴奏的宗旨是配合表演共同完成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进行生动描绘,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京胡是京剧乐队的主奏乐器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伴奏京剧唱腔。京胡伴奏要以演员演唱为中心,并与之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平时我们常把知、会、对、好作为提高演奏水平的必要过程,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问题,而是可以作为衡量检验是否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和艺术道德良知的具体标准。

第一“知”。我理解“知”是指要知道戏的宗法、路数,通晓风格特点,否则即“黑场子”。如我当初学《打棍出箱》时,恩师李志良先生(李佩卿之子)就讲清了该戏[八岔]入头的两种拉法:一种是常用的鼓一指,胡琴拉06I16I,,另外一种是直接“扎”起入,并一再叮嘱我要记住。十余年后当我与李甫春老师对戏时就遇上了:当他一念出“扎”后我便马上意识到并本能地反映到了手上。还有一处是《闹府》中老生[原板]末句的落音:当我拉完后,李甫春老师马上说:“您这个落音拉得对。有人在这儿拉了收头是不对的,一听您拉就知道您这出戏有准谱”。

第二“会”。“会”对于琴师来讲很重要,我理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琴师拉戏应该先会唱,然后再谈拉。唱腔中包含着“字儿、劲儿、味儿“、尺寸变化,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等因素,所以不会唱就很难发挥胡琴伴奏的技巧,更谈不上同演员产生交流、共鸣。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咱们拉胡琴的在台上拉戏,实际上心里也是在唱戏。”

近年,凡我伴奏的一些唱腔含量很高的大戏,如《大探二》《伍子胥》等,因我对其唱腔能烂熟于胸,便为能高质量的完成伴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还能把自己对唱腔的理解,结合着胡琴的手法、技巧,运用落实在伴奏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大保国》中老生[原板]“高祖爷鲁莽将蛇斩”一句。在拉法处理上,我就力求与演员做到严丝合缝,不多加装饰,只求尺寸,劲头的变化同演员保持一致,效果非常好。又如:“关东关西把业创”的“把业创”一句小腔在处理上十分讨俏:从“把”字开始,腔与垫头尺寸往下扳的要适度,往上催也要适度。这些看似很小的地方,倘若不熟悉唱,那么三个字之间的粘、涩、放、扳、催的细微变化就很难准确到位,也不容易把唱腔的风格、技巧同胡琴的伴奏手法有机地结合并准确地表现出来,更不可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所以,会唱是操琴的前提条件,要使琴拉得严、拉得好、拉得出色就必须会唱。

戏校的伴奏对象是年龄大小不等、年级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期间,对唱腔的理解与把握上都不成熟,在唱法技巧的运用,吐字发音,行腔缓气以及节奏变化等方面的处理也还稚嫩,这就非常需要主教老师与伴奏老师密切配合来解决问题。所以,凡由我担任伴奏的剧目首先力求掌握唱腔,并通过在吊嗓及排练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长短处,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发挥胡琴随、带、托、保的作用,在伴唱时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哪里该垫,哪里该补,哪里该轻,哪里该重等等。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尽力为学生掌好杆儿,作好烘托铺垫,使他们的唱腔尽可能达到完美。

第三“对”。俗话说:“会了不对不如不会”。对与错,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我的理解对就是一个准字。舞台表演从吐字发音、行腔归韵到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程式规律要求,伴奏与表演一样,也有一套特定的手法、技巧规律要求。特定的演(奏)形式手法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沿袭下来的,许多方面是约定俗成的所谓“规矩”,这是老一辈演员和演奏员们基于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并结合自身条件或特长创作出来的精品,是很经得起推敲的。我们后辈应很好地把它继承下来,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觉得教学好比接力赛,上棒好比是老师,下棒好比是学生,上棒给下棒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规范的东西,更不可将原有的东西盲目改得似是而非再教学生。

第四“好”。怎么才算好?以什么为标准?京剧音乐大师徐兰沅先生曾说“京胡伴奏表达感情是高手”。老舍先生也说过:“意在于手之先“。操琴者之手是受其心理支配的,要使自己琴拉得出色,首先应该解决构思立意的问题。每伴奏之前要先了解剧情概况,明白应该拉什么、如何拉。

有句老话叫做“声丝和”,是指演唱者声音语调要与胡琴发出的声音和谐。京剧的唱腔讲究以情带声,而情是内心有感而发的。‘古人云:“凡音之起,皆由人心生也”。显然,戏情是否感人,要看演员的表演是否投入,能否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运用表现手法再准确坤表现出来。而处在同一整体中的另一方面即乐队琴师的配合也是相当重要。好的演员与演奏员在相互配合中,最终最佳的结合点都要集中在一个层次标准,共同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这样的琴师才可算得上是好琴师。我深知做一名有造诣的演奏员,永远不能忽视情感和思想的统一,思想和形象的统一,真实感和分寸感的统一。

以《上天台》为例。我当初的拉法是基本遵循老师给说的老路子,[帽儿头]起[二黄三眼]过门(老生与旦角拉法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快慢、音符的多少及劲头儿等处理上的不同)。近二年,我在为由奇、陆地圆、王文端等学生伴奏时,则将戏中“金钟响”一段的起首过门改作以《汉宫惊魂》的新拉法为模式,个别地方与老的拉法相结合,并做了一点改动,使这个过门儿呈现出节奏变化较大、起伏性强,且有下把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明快又不乏平和的感觉,比较符合于剧中刘秀王者临朝的情景。《上天台》演出多场,每奏至此,观众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总而言之,艺术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完美的。正所谓:艺海无涯。要攀登艺术高峰,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 戏曲京胡与音乐京胡

    京胡,是京剧音乐艺术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剧形成和声腔发展的重要标志。京胡艺术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到京剧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促使京胡从伴奏走向独奏、从民间俗乐走向大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指挥家朴东生先生,..

    2025-09-18
  • 京胡知识-定义与鉴别

    京胡小知识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改制而成。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

    2025-09-18
  • 京胡的制作

    一、选料(一)担子做京胡担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凤眼竹(斑竹)、罗汉竹、龟背竹等等。紫竹产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仅花纹颜色好看、独特,而且质地坚实,是做京胡的上选之材。当然凤眼竹也有纹若凤眼、花似斑..

    2025-09-18
  • 行云流水的京胡艺术

    中国的民族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京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戏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京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

    2025-09-18
  • 初学京胡者应具备的条件

    因职业关系,我常接触与京剧、京胡爱好者,他们酷爱京剧艺术多年,可又未能从事这门专业,甚感莫大遗憾,为此一心想培养儿女学习京胡这门艺术来弥补和满足自己的愿望,但又苦于对京胡艺术了解不多,故而对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京胡感到束手无策,..

    2025-09-18
  • 我对《梅花易数》“观梅占”的质疑

    学习过《梅花易数》的易友,都知道这本书中的经典易案“观梅占”。该易案是讲述北宋著名理学家邵康节先生,在一天的傍..

    2025-05-23
  • 一个盲童的京胡情缘

    8月17日上午9点,日照广电大厦演播厅内灯火辉煌,日照市首届“蓝天?星海花园”杯少儿器乐大赛正在进行中。“26号选手,牛龙华,他的参赛作品是京胡独奏《迎春》”,主持人话音刚落,全场观众给这个小男孩鼓了两次掌。牛龙华戴着一副有些过大的..

    2025-05-10
  • 浅谈程派京胡伴奏

    在京剧各行当、各种流派声腔艺术的伴奏中,程(砚秋)派胡琴是京胡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个伴奏领域。由于“程腔”低回委婉、刚劲清峭,具有深沉、顿挫、凄楚、激越的悲剧风格,其胡琴伴奏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风格特征,使之浑然一体、..

    2025-05-10
  • 我对易经的三点感悟

    得益于曾仕强先生毕其一生的努力推广,我发现如今身边的青年朋友越来越多,对易经开始感兴趣起来。易经是探讨天地规律..

    2025-04-23
  • 京胡上漆与不上漆的区别

    京胡上漆是现代京胡制作工艺的需要,而传统京胡的制作是不上漆的。原因是,早期的京胡制作工艺手段是对琴担及筒子水分的施放采取的是“自然风干”的干燥法,这样会使京胡的声音随着材料的自然干燥而越来越好听。而我们现代京胡的制作是采取暖..

    2025-02-17
  • 仿生皮京胡一年救10万条蛇 高分子聚合物制京胡蒙皮

    ??9月20日,在湖广会馆举行的原本是一场京胡学术报告会,却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关注。因为研制出用环保“仿生皮”制作京胡的刘正辉,如果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成功推广,每年将有10万条蛇会因此免于被捕杀的厄运。??■制作京胡??每..

    2024-09-0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