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满族出于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举行的活动,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重要习俗。
满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满族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实地记录了满族劳动群众对“北斗”或“北极星”的崇信与他们同自然的依赖关系。“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后的午夜里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烟筒后面摆起祭桌,陈放七个香碟、七盅米酒、七盏油灯碗儿(这个数字各氏族之间也有区别)。祭桌之外,另设一个小桌放祭猪,口噙五谷,头朝北斗。
举行“星祭”时,全宗族的人按照辈分面向北斗排列。
满族由于长期在山林中居住和从事狩猎活动,对山川树木的崇拜在满族早期社会中就已形成。他们认为林中山上皆有神祗司之(如旧满洲祭长白山神),所以在经常经过的山林路口的树上挂一些彩色布条或纸条,以奉“山神”,每次进山和出山时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示崇敬。
“家祭”是指满族内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在时间上有朝祭和夕祭之分,“满洲祭神之礼,有朝祭、夕祭。凡朝夕祭,皆有歌,祝之辞”。由此可见当时满族人祭祀的隆重程度。《宁安县志》对清朝末年宁古塔地区满族的祭祀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满族则每年举行两次家祭,祭时于上屋西炕排列木人或各色绫条以代表祖先,祭之前一日,以黍米煮熟捣作饼日打糕,粘后以食。戚族又于族中择一人为察玛,戴神帽系裙摇铃持鼓跳舞,口诵吉词,众人击鼓相和,日跳家神,祭用豕,割豕肉置盎内供于神前,名阿玛、尊肉至碗,复献牲如晨礼,晚间撤灯而祭,名日避灯,祭神之肉不得出门,惟避灯肉可以馈亲友。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细木于院内南隔,置斗其上,形如浅碗,名日祭杆,祭之次日献牲于杆前,谓之祭天,以猪肠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饲鸟,又以猪之喉骨带于杆,再祭时则以新易旧”。
宁古塔地区每年举行的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齐的祖先神位前摆上供品,由穆昆达(族长)率领全族老幼,依辈分排列在神位前,萨满祝词,众人行叩头大礼。接着由“领牲”(主祭人)用烧酒浇猪耳朵,如果猪大声叫或晃耳朵,就意味着祖先领了,为大吉大利。此时萨满戴神帽系裙摇铃持鼓跳舞,并唱《领牲调》,然后再行叩拜礼。晚上是“背灯祭”,背灯后萨满唱《背灯调》,当天祭祀结束后,族人共同分食供肉。
第二天是祭天,平时满族家庭都有在院内竖起一根高过屋脊的神杆(即索罗杆子)的习惯,满族人把神杆视为通天柱。祭祀时,把猪在杆下宰割,“领牲”将猪锁子骨套在索罗杆子顶上,把猪的内脏放在锡斗里,送到索罗杆子顶上去,让喜鹊或神鸦来吃,称为“神享”。三天内吃完,便象征大吉大利。猪肉分“大肉”、“小肉”。“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所有肉、饭三天之内必须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带走,必须埋在索罗杆子底下。
第三天是举行“换锁”。在院内插满三权的柳枝,少年儿童们把彩线系在脖颈上,跪在祖先神像前,以象征子孙如枝之繁,如叶之茂。每年祭祀时都要为儿童“换锁”,直至男婚女嫁。
满族家祭也有明确的禁规,不许孕妇、疯癫者(精神病患者)或戴狗皮帽子者入祭。在祭期内不许借债、讨债、还债,不许争吵,更不许打闹、开玩笑。
满族家祭的神有氏族祖先神、英雄神、察蛮神等,主要有:掇哈占爷(指氏族时代的武将、军事头领)、穆嘎穆哩罕(山名,这里指狩猎神)、代名占爷(神鹰)、嘎斯哈恩都力(神鸟)、阿布卡朱色(天神)、万利妈妈(妇女的保护神)、佛佗妈妈(降福送子的女神)、奥都妈妈(征战女神)等。
满族人祭祀所用的祭品也很独特。如“满洲人家祭……所用香皆自制,谓之年期香,香木产山谷石崖上,高二三尺,叶色浓绿,开红花,花时香满山谷,立秋前采取,花叶阴干之研为细末,烧之香气极佳”。这种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达紫香”,是属于杜鹃科植物。笔者于1965年曾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大牡丹村看到过研制这种香所用的器皿,当时保存完好。
满族的祭祀活动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相联系的,带有原始迷信色彩,他们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同时把神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作为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企图通过神、祖的力量摆脱苦难,得到幸福,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纯朴的、美好的愿望。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是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对祭祀活动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开始运用科学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对待祭祀活动。
宁古塔地区满族民间木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早期居住在山区的满族人的住房多数是用圆木经过凿刻制成,房顶上覆盖桦树皮代替瓦盖,烟囱是用空心大树代替,这种用木头经过简单加工建成的房子,满语叫“周斐”,俗称“木克楞”..
2025-05-17满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与其他民族共俗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岁时节令外,他们还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民间的家祭,就是其各家族的“节日”。这种家祭产生于原始社会,本是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为单位举行。清..
2025-04-26“添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
2025-04-23在日前兰州市举行的一次民间艺术品鉴定会上,一位收藏者带来了一只他花费20万元购进的青花瓷器,可是经专家的现场鉴定,这只他珍藏了多年的“宝贝”竟然是赝品,“李逵”变成了“李鬼”,收藏者的一肚子苦水只能往肚里咽。目前的文物及艺术品..
2025-04-01贵南藏绣,民间俗称“针线”,是雪域藏区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藏族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是优秀的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贵南地区传统藏绣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全县六个乡镇..
2025-03-16习惯法与氏族社会在古老习惯间的渊源关系虽不难辩识,两者性质却不可混为一谈。氏族社会的“习惯”,指调整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所体现的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并在原始道德、传统教育、舆论力量和酋长权威的保证下实行,..
2025-03-16满族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
2025-03-15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举行的歌舞活动,共分九折十八式。这九个不同的舞段既可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独..
2025-03-15壮族舞蹈壮族土戏今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二至初七,富宁农村各地到处喜气洋洋,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戏剧连连上演,精彩纷呈,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为节日增添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富宁是个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浓烈的县份,全县居住着壮、..
2025-03-13朝鲜族民间节日有:岁首节(春节)、上元节(元宵节)、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寒食节(清明)、燃灯节(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梳头节(农历六月十五)、秋夕节(中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等。其中,岁首节、..
2025-03-12汉魏以后,由于民间普遍兴起了酿酒业,逐渐出现了许多具有新特色的酒品,经隋、唐和宋元,几乎在民间形成了中国酒类名目繁多的第一个高潮。如椒柏酒、葡萄酒、桑落酒、桂醑酒、瓮头春、屠苏酒、万家春、青梅酒、梅酝、松肪酒、梨花春、松花..
2025-03-02满族先人,久居山林,娴于骑射,早在我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肃慎人就开始驯马,他们“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①。渤海时期,靺鞨人已经向唐王朝贡“率宾之马”,当时在青、齐、登、德等十五州“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金代,..
2025-02-25每年9月5日至9月6日,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哈奇城,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辣椒节。节日期间,全美辣椒研究专家都要聚集在这里。对参展的辣椒进行鉴定,评出最佳品种,组织辣椒烹调比赛,选出最佳辣椒菜肴和辣椒油、辣椒酒;获奖的菜、油、酒就从5日..
2025-02-2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