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尔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军入关,指的是明朝末年,北方的女真族政权跨过山海关等屏障,入驻中原的过程。
后金天命三年,也就是公元1618,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揭开反明序幕。没到一个月,女真族直下抚顺,是年七月份,明朝东北部门户三城全部沦陷。
当时间跳到1636年,努尔哈赤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其第八子皇太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在统一了整个草原,打服朝鲜国以后,没多久,清朝开启了正式且全面的攻明计划。1640年,皇太极对内宣布,满、蒙凡是15岁以上男子,皆需从军。举国皆兵之下,清军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局势彻底扭转。
1643年,皇太极去世。继位的皇帝是幼主福临,实则,是由多尔衮延续着那个“问鼎中原”的目标。在之后入关的整个过程,以及入关以后的国内平定,多尔衮都是当之无愧最大功臣。
1644年,最先攻入北京城的,是李自成大顺军队,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多尔衮遂将进攻口号由“伐明”改成“伐李自成”,同时给吴三桂写信道“你是忠心念主,我是仁义之师”。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虽然清军在占领地盘上失了先机,但是多尔衮机智的应变能力正企图为自己塑造一个“道”。
虽然清朝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但是定都以后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还是致命的:李自成与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有四十万人,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足足五十万兵力。搞不好,再被赶出中原还是有可能的。
此时,多尔衮又一次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头脑。
三足鼎立之势,最怕两方联合;同样,三足鼎立之势,每一个也都怕打破平衡。多尔衮算准这一点,采取“安抚其一,打压其一”的策略:先安抚南明政权,正在对方踌躇犹豫之时,任命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为将,火速征讨李自成的大顺军,成果喜人。不到半年,在南明皇帝还没有想清楚要不要信任清朝时,多尔衮已经任命亲弟弟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直扑南京。
与百姓结仇吃不到好果子,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很显然,多尔衮不光有军事头脑,还有着狡猾的曲线智慧。
眼看弟弟多铎的武力在南方玩不转了,他改打感情牌,任命汉人洪承畴下到民间,安抚,劝说,这招很奏效,很快拿下浙江、福建等地。
如果把清朝的奋发史划成三段,那一定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对统一草原,奠定基础的贡献;多尔衮对入关与平定四分五裂政权的付出;最后才是康熙拿下藩王,稳定社稷。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多尔衮生前一度到了皇父摄政王之位,甚至有能力亲封自己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等到其去世,顺治皇帝却把他的坟墓挖掘,鞭尸,削爵。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皇帝这么痛恨他呢?多尔衮在世时,由于权力太大,功劳也大,因而总是压制住皇权。在许多大事上,小皇帝是说不上话的,例如福临迎娶自己不爱的皇后孟古青,是因多尔衮指婚。直到后来福临的亲哥哥豪格惨死,也是拜多尔衮所赐。这里,恐怕感情因素胜过了理智,摄政王固然有错,但不至此。
多年后,乾隆登基,恢复他的亲王爵位,并且评论到“定国开基,一统之业,功劳最大”,可见多尔衮在清代地位。
除此之外,必须感慨:多尔衮死时,福临年仅14岁,在他人心智最为单纯的时候,这个皇帝心中竟然憋了这么大的仇恨,着实不易。
西洋钟在中国的流行,与清朝皇帝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充满了兴趣,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为投其所好,就将钟表与望远镜、放大镜、测绘仪器及其他科学仪器一起作为礼品献给他,以谋求在华传教并建造教堂的许可。自然,西洋钟表..
2025-07-08虽然是个人都知道,自己死后的结果,是化为一杯黄土,最终什么都不剩。但不管多么理智的人,在渐渐老去死亡的时候,总..
2025-07-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