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市场突然繁荣所形成的市场冲击波让许多人一时蒙住了理智的眼睛,往往凭耳朵就开始了中国画投资。于是,一些所谓的老年书画家、速成画家纷纷粉墨登场,而那些早已失去艺术生命和创造力的所谓“大家”也在不断地重复,年复一年地“艺术”着收藏家们不知所以然的“润格”。在中国画市场平稳下调的今天,很多人产生了一些疑问:谁的作品值得收藏?谁在20年后能留下?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难以回答,但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看20年前的一些旧书刊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当时热闹非凡的人,今天有些却没了踪影。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过上15年,20年,今天热热闹闹的那些所谓“名家”将会如何呢?无独有偶,偶然在翻阅杂志时,见到我的好友阿昌先生也在谈这个问题,且很到位。高兴之余,录其文共享之:
雪天无赖,偶尔翻阅往年从琉璃厂捡回的一堆旧杂志,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术类期刊,如《江苏画刊》、《美术》等。因嗜收藏,便不自觉地从收藏、从艺术市场的“世俗”角度看那些旧杂志上介绍过的画家及其作品。一翻之下,颇多感慨:十几年前,那些权威、严肃、专业的全国性期刊上介绍的一位位名家,如今竟一大半湮没无闻(当然,也有些画家现在正如日中天)。在时下的收藏市场上,竟看不到其中一些人的身影,听不到他们的消息。十几年的时间不算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同是改革开放时期,也没有大的历史跨度,按理说,那时的中青年恰恰应该是今天的画坛栋梁。可春花秋月、东风几度,昔日诸多名家,而今安在哉!“明日黄花蝶也愁!”我忽然想到这句话。
联想到当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画坛,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时下,圈里圈外、电视报纸,甚至街谈巷议,常常说着某中青年画家价位几年涨了几倍、某某收藏家投资的字画翻了几番的传奇故事。笔者相信、甚至艳羡这样的故事,无心也不必质疑这样的传奇。问题的关键是,眼前、身边这些热热闹闹如过江之鲫的各路名家,几番寒来暑往之后,有多少是长青树,又有多少会成为明日黄花?现在的画坛比起几十年前热闹了许多、丰富多彩了许多,也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次画展、一次大赛,总要评出诸多奖项,成就一批东南西北的画家。展览多、获奖多,名家也就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名家一茬换一茬。还说到期刊,十几年前的美术类期刊可谓屈指可数,就那么几种,权威、严肃、学术,并非任何人的作品都能在上面露脸。如今则是天壤有别了,各种名目、形式的书画杂志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画家展示的舞台、渠道也因此多种多样、自由灵活。于是,我们这些爱好者、收藏者,要面对学院派、江湖派等等各类大小名家近乎饱和的信息轰炸,一时间眼花缭乱,莫辨牛马。
说到画家的作品价位,更是一个迷魂阵。一些青年画家动辄三五千元一平方尺,一年一个价、一会儿一个价。拍卖会上,没太听说过的“名家”的作品可以卖到十几万元甚至更高,让人想不明白,看不懂。此情此景,不能不为收藏者担着一分心。所谓“投资、升值、回报”云云,到底哪些画家能帮助咱们实现这些美好理想?大浪淘沙,当今的“遍地英雄”三五年后,不知哪些能成为画坛砥柱、成为收藏市场上的骄子,让现在的投资者得到丰厚的回报;10年、20年后,不知道哪些人还能留在人们的视野里?人画俱老,更上层楼;30年、50年后,又有哪些人能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姓名?
阿昌的观点也许多了些悲观,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再过5年、10年,又有多少人我们想不起来、记不住了、消失了呢?作为收藏家,这个问题是硬道理。有时,盲从受伤害的不仅是自己、损失掉的不仅是钱财,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规则、伤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让不该得到的人过多地拥有,使社会更加不公平、更加浮躁。
在中国画市场中,至今还活跃着大批书画爱好者、美术工作者、画家及艺术家这么几个层面的人。在不同的层面中,有被大家认可的名家、大家甚至是大师。不同认知水平的收藏家及社会机构,根据他们的理解与偏好,在大量地吞吐着各种各样的非艺术品或伪艺术品,对此,人们浑然不觉。
1、我们要收藏的一定是艺术品,而不是工艺品或游戏类的地摊货。当下,生产中国画作品的画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美术爱好者,二是美术工作者,三是画家,四是艺术家。目前,中国画市场中分布最广、质量最低的所谓作品大部分出自前两类画家之手。当然,被称为画家的一类作者,在市场的诱导下,也在不同程度地制造着大量的行活,以满足市场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绘画市场中,要找一些具有艺术及文化含量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游戏类及地摊货几乎塞满了中国画市场的各个角落。
2、没有原创性的复制是插在中国画市场心头上的一把尖刀。除去非艺术品之外,不少画家及艺术家在应对市场的过程中,又很快地进入到一个复制以求数量的怪圈之中。当艺术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之后,随着藏界需求量的增加,受关注的名家的艺术品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一般的策略应该是提高画价或加大作品的供应量,或者是两种措施兼而有之,但其前提应该是首先保证艺术品的质量。
3、没有技术难度的草率之作成为中国画市场流动中一道“景观”。追求数量和放弃艺术标准,一味地迎合市场、取得市场效应,是中国画市场出现众多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绘画是一个技术性及思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在看似简单的绘画过程中,隐含着对中国传统笔墨的修炼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这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4、抡大刀骗社会使中国画的学术威信扫地,作品泛滥。更有甚者,一大批业余选手在速成着,他们上个班、学两笔就号称所谓的著名画家;师从某某,就堂而皇之地在中国画市场中兴风作浪,使不明艺术发展规律、不清楚市场发展态势、相关信息又不灵通的藏家大上其当。这不仅伤害了不少藏家的收藏情趣,更败坏了中国画崇高的学术地位。
藏品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藏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自信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收藏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智慧和眼力。所以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有心人更将票证时代的..
2025-08-04当今社会多有观点认为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以投资为收藏目地的成分太大,艺术拍卖难以体现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或文化历史价值。甘学军先生在这一点上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在国际上却有此潮流。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收藏的感觉,已经成为一..
2025-08-04收藏一直是投资的热门话题,进来艺术品投资火速升温,更有专家认为,高档的艺术品可以称为软黄金,比黄金还有价值。因为艺术品不但可以投资,还可以提高人的美学和精神的境界。那么,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我们究竟应该拿什么眼光来对待?应该..
2025-08-04居室挂字画,可以宣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悦身心。但是,挂字画相当有讲究。下面教您窍门1.装裱加框俗话说“人要装,画要裱”,一幅画装裱、加框后,即显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国字画、源远流长,字画的装裱,也要相益得..
2025-08-0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以中国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独具魅力,而书画艺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有着坚挺上扬的市场价格,正因如此,诱人的收藏热和由此产生的“收藏文化”的形成也就不难为人所理解。收藏书法和绘画更是学问无穷,要收藏书画艺术..
2025-08-04书画收藏历来是收藏的热门,涉足书画收藏的每一个人,恐怕都不可避免地碰到过木版水印带来的惊喜和烦恼。几年前,一位有着几十年玩画经验的朋友,拿来一幅原装旧裱的张大千的山水画,岁月留痕清晰可见,画款、印俱佳,纸、墨、绢、裱俱老。画..
2025-08-04满维起,1954年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高评委;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25-07-12日前,著名青年女作家练佩鸿新神话小说《千手观音》暨同名30集电视剧剧本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成员仲呈祥,宗..
2025-06-17春节、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每到值得纪念的日子,各家发行机构都会推出纪念版贵金属收藏品。金银纪念币、金条银条和各种形式的贵金属藏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每个都打出了“值得珍藏”、“升值潜力无限”的噱头。这些纪念版贵金..
2025-06-02作品《侗乡秋高》获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金秋时节》获中国的四季美展铜奖,《苗乡春融》获首届中国画展三等奖,《苗寨深情》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展铜奖,《清漓人家》获首届工笔山水画展金叉奖,《清漓八月》等入选第八次新人新作..
2025-06-01朱宣咸(1927年浙江――2002年重庆),杰出的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又名:浙人。20世纪40年代初起从事中国画、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与时政漫画。就读国立杭州艺专,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由浙江到上海直接投身海上画派..
2025-06-0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