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多是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藏族音乐家、民族音乐理论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撰写了大量民俗研究文章,对藏军历史也有一定的研究。
扎洞村群众庆祝“望果节”喜迎又一丰收年(白玛赤列供图)
边多说:“我小时候曾经被迫当过几年藏兵,我的藏兵生活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价值。当然,如果从文化研究角度讲,古代西藏的兵役制度中就有很多民俗文化内涵和极具价值的历史信息。”
西藏农村有个一年一度的望果节,有人把它叫作娱神节,有人把它理解成秋收节,应该都有道理。但边多对此却有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个人认为,望果节是从吐蕃时期的兵役制度沿袭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节日活动。关于当时的军役制度,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的兵源向来分派,有战事则调集为伍,在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组织叫作“其如”(外翼)、“帕如”(中翼)、“朗如”(内翼)的军队组织,士兵自备战马、武器,在庄头的带领下以村庄为单位加入军队组织。他们平时是农民、牧民、小手工业者,战时则成为临时组建的军队的一员。”
扎洞村群众庆祝“望果节”(白玛赤列供图)
据边多介绍,看看望果节的内容,除了妇孺、老人背经书转田头、煨桑等,其余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青壮年参与的军事内容展开。如,由庄头组织村庄里的精装男丁骑上战马,带上彩箭,唱起民间说唱“百”,比试武艺,并在田边搭起的帐篷里设灶煮茶,这正是古代兵役制度的典型延续。那时,每当有战事发生,庄头接到军令就要立即把本村的兵源动员起来,检查战马是否安然,武器装备是否备齐,战士的士气如何,武艺有没有荒疏,扎营设灶的速度怎样,是否还能唱出出征的战歌。望果节壮士所唱的“百”就是古代藏族士兵保家卫国的征战歌、壮威歌。从古至今,每当西藏地方有战事发生,士兵们在出征前多次进行祭天祀神的活动,然后高声说唱“百”而去征战。“百”的主要内容也都是表现古代士兵出征或凯旋后的各种情感。士兵们用说唱“百”的形式赞誉自己手中的武器,英勇无比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武装骑士威风凛凛地“转田头”、妇孺在旁祷告助威这一活动本身就有保家卫国、守护秋收的含义在内。
对这些研究成果,许多学者都给予了肯定。
边多强调说,虽然我的藏兵生活不堪回首。但在晚年还能以这样的心态研究西藏古代的兵役制度,这就是今天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幸福和自由的最好证明。
8月12日至13日,西藏自治区民宗委郭东红处长、青海省民宗委经济处苏英蕾副处长等一行五人在聊城市民宗局民品办史仰海主任陪同下,到临清市考察民族经济工作。临清市政府办公室、临清市民宗局有关同志陪同活动。考察组先后深入到临清三和纺织集..
2025-08-05盐井天主教堂内部每当晨曦初现,乳白色的雾霭从大山深处的密林中缓缓升起,又或夕阳斜下,遥映着远处的雪山之时,一群藏民手握胸前的十字架,心中默诵《圣经》祷辞。这实在令人惊奇,在大多数人眼里,藏传佛教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唯一的..
2025-08-01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然后脱模而出。造型通常..
2025-07-31经幡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图片来源:资料图) 印有经文的“风马”经幡,据说最早出现于噶举教派寺院的旗绳上。藏传佛教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诵念经文,特别是六字箴言(即观音神咒“嗡、嘛、呢、叭、咪、哞”),因为这六个字被认为是..
2025-07-3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