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留给人类许多洞察生活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生成、传承过程中,记载和传承了生活中诸多人类生存的精神和思想,这才使其成为遗产。正像冯骥才所说,人类一边前行,一边把其创造的精神留在遗产里。但是每一项遗产的形成,往往都有着一个最初的内涵。只有挖掘和认识到遗产的最初内涵,这项遗产才更加充实和生动。
不久前,内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地区申报了一项“馅饼制作技艺”的文本。当地的每一个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先学会做这种馅饼的技术,否则到了夫家会被人笑话。馅饼烙好后先不吃,而是先“闻”,大家一齐喊“好”,然后供给祖先,端给老人,最后一家人才吃。在我们认真分析这个非遗项目时,隐隐觉得,这种做馅饼、闻馅饼、吃馅饼的形式背后,仿佛还有着更深的遗产内涵,而不单单是馅饼的制作技艺。
郭尔罗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之一,历史上的郭尔罗斯地区江河水域宽广,沿岸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地严重沙化、碱化,湿地加速萎缩,草原急剧退化。这期间,蒙、汉、满等各民族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这一区域相互碰撞、交融,蒙古族更渴望农耕文化的成果进入游牧文化的生存历程,并通过实现农牧互补来完善自己的生活,也丰富自己的文化。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传承古老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逐渐发现农耕文化多物产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以敬重的心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世世代代不断主动地学习和吸收汉、满、锡伯等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郭尔罗斯蒙古族逐步转入定居阶段,面对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结构变革和生产方式变迁,又受到历史上的“蒙地开垦”、“文化北移”等深刻影响,他们在沿袭单一牧业生产的肉食、奶食等民族饮食文化中,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农耕生产的粮食、蔬菜和饮食文化思想,于是制作和食用馅饼的习俗随之出现了。
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蒙古族人的传统也在吃馅饼时充分地体现出来。蒙古族馅饼的最佳吃法是边吃边烙。节日中的人们,尽享皮薄透馅、形圆色鲜、香气扑鼻的这种民族美食,享受着农牧文明交融的幸福。过去,能够与亲人团聚共同品尝热馅饼,是广大农牧民一年中最祈盼、最幸福的时刻。而蒙古族王公贵族,也请亲朋好友品尝馅饼,欢度节日。郭尔罗斯地区至今还有许多故事描绘当时的热闹场面。在我们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人们已将烙吃馅饼的这一天俗称为“馅饼节”。
在馅饼节里,人们不能穿着脏衣服,也忌讳吵架。馅饼烙制过程中,顽童们不能进入厨房或灶台附近,更不能弄脏食物,甚至不能帮妇女添加柴火,以免掌握不好火候,烙糊馅饼。
馅饼节蕴含着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又说明这个民族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彰显了他们从敬畏自然到崇尚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和行为。馅饼节习俗记载和保留了游牧民族从原始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向丰富的多样的农耕文化过渡和转化时的思想历程。捕捉这种历程,挖掘这种记忆,从中去发现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珍贵认识和积累,从而引发今天的人们和社会对遗产的自觉保护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基于此,我们将馅饼制作技艺项目归为民族节日类项目。
认识遗产价值,其实就是认识人类自己的生存历程。寻找人类生存历程中那些难忘的探索岁月,失败、收获,以及成功,记住这些,人才能更爱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把文化的生动挖掘出来,留给我们自己,也是留给人类的今天和未来,这也是遗产工作中的“文化发现”。
藏族节日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节日文化在其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中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承载着藏民族在生产活动、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中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价值取..
2025-09-203月19日11时,在麦盖提县文化广场,来自麦盖提县各乡镇的民间艺人比赛弹唱刀郎木卡姆。当日,2012年刀郎文化大展演暨庆祝诺鲁孜节活动在麦盖提县举行。3月19日11时,在麦盖提县文化广场,2012年刀郎文化大展演暨庆祝诺鲁孜..
2025-08-29羌族歌舞展演。田明霞摄 笛子声声,鼓点阵阵。容纳万余人的北川新县城体育中心座无虚席,欢声雷动。北川民众点篝火、跳萨朗,以独特的民俗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一同欢庆新县城开城后的首个羌历新年。华小峰摄 祭天还愿仪式现场。华小峰..
2025-08-29圣水节现场五大连池圣水节,是黑龙江省著名民俗节日和旅游节庆品牌,1992年被列入“中国百大节庆”,200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狂欢节。五大连池..
2025-08-28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