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节背后的文化发现

2025-08-06 08:44历史文化

遗产留给人类许多洞察生活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生成、传承过程中,记载和传承了生活中诸多人类生存的精神和思想,这才使其成为遗产。正像冯骥才所说,人类一边前行,一边把其创造的精神留在遗产里。但是每一项遗产的形成,往往都有着一个最初的内涵。只有挖掘和认识到遗产的最初内涵,这项遗产才更加充实和生动。

不久前,内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地区申报了一项“馅饼制作技艺”的文本。当地的每一个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先学会做这种馅饼的技术,否则到了夫家会被人笑话。馅饼烙好后先不吃,而是先“闻”,大家一齐喊“好”,然后供给祖先,端给老人,最后一家人才吃。在我们认真分析这个非遗项目时,隐隐觉得,这种做馅饼、闻馅饼、吃馅饼的形式背后,仿佛还有着更深的遗产内涵,而不单单是馅饼的制作技艺。

郭尔罗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之一,历史上的郭尔罗斯地区江河水域宽广,沿岸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地严重沙化、碱化,湿地加速萎缩,草原急剧退化。这期间,蒙、汉、满等各民族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这一区域相互碰撞、交融,蒙古族更渴望农耕文化的成果进入游牧文化的生存历程,并通过实现农牧互补来完善自己的生活,也丰富自己的文化。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传承古老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逐渐发现农耕文化多物产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以敬重的心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世世代代不断主动地学习和吸收汉、满、锡伯等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郭尔罗斯蒙古族逐步转入定居阶段,面对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结构变革和生产方式变迁,又受到历史上的“蒙地开垦”、“文化北移”等深刻影响,他们在沿袭单一牧业生产的肉食、奶食等民族饮食文化中,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农耕生产的粮食、蔬菜和饮食文化思想,于是制作和食用馅饼的习俗随之出现了。

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蒙古族人的传统也在吃馅饼时充分地体现出来。蒙古族馅饼的最佳吃法是边吃边烙。节日中的人们,尽享皮薄透馅、形圆色鲜、香气扑鼻的这种民族美食,享受着农牧文明交融的幸福。过去,能够与亲人团聚共同品尝热馅饼,是广大农牧民一年中最祈盼、最幸福的时刻。而蒙古族王公贵族,也请亲朋好友品尝馅饼,欢度节日。郭尔罗斯地区至今还有许多故事描绘当时的热闹场面。在我们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人们已将烙吃馅饼的这一天俗称为“馅饼节”。

在馅饼节里,人们不能穿着脏衣服,也忌讳吵架。馅饼烙制过程中,顽童们不能进入厨房或灶台附近,更不能弄脏食物,甚至不能帮妇女添加柴火,以免掌握不好火候,烙糊馅饼。

馅饼节蕴含着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又说明这个民族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彰显了他们从敬畏自然到崇尚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和行为。馅饼节习俗记载和保留了游牧民族从原始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向丰富的多样的农耕文化过渡和转化时的思想历程。捕捉这种历程,挖掘这种记忆,从中去发现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珍贵认识和积累,从而引发今天的人们和社会对遗产的自觉保护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基于此,我们将馅饼制作技艺项目归为民族节日类项目。

认识遗产价值,其实就是认识人类自己的生存历程。寻找人类生存历程中那些难忘的探索岁月,失败、收获,以及成功,记住这些,人才能更爱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把文化的生动挖掘出来,留给我们自己,也是留给人类的今天和未来,这也是遗产工作中的“文化发现”。  

  • 南海鲛人真的存在吗?中国南海发现鲛人

    所谓的鲛人,其实就是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很是相似,一直以来关..

    2025-08-06
  • 测字文化居然有着这么大的学问,一笔一划竟然能断人间生死?

    凌乱的雨滴伴着轰鸣地雷声骤然落下,被狂风折弯的树枝“奄奄一息”,多一分力彷佛便会离开根部凌空而起。“小姐,你要..

    2025-08-05
  • 收藏最重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

    当今社会多有观点认为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以投资为收藏目地的成分太大,艺术拍卖难以体现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或文化历史价值。甘学军先生在这一点上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在国际上却有此潮流。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收藏的感觉,已经成为一..

    2025-08-04
  • 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也。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细,堪称上品。道教法物来自原始宗教以及早期礼乐祭天敬祖活动,早在南北朝刘宋时陆修静就已对道教法物做了严..

    2025-07-31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耕文化,而土家族也自己特色的农耕文化。土家族的从事农业,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那里的人们种桑..

    2025-07-28
  •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是什么意思

    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六月六是土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晒龙袍”,和湖南汉族的“洗晒..

    2025-07-28
  • 白族文化简介 白族洱海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开“洱海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璀灿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洱海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2025-07-27
  • 白族文化 白族扎染为何又叫“疙瘩花”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

    2025-07-27
  • 毛血旺:胖大嫂的偶然发现

    现在你肯定听过四川名菜毛血旺,但是你知道毛血旺的由来吗?毛血旺可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发现的名菜,具体是怎样,让小..

    2025-07-26
  • 捷克的啤酒文化

    捷克的啤酒酿造史说起啤酒,不能不提捷克。这是世界人均啤酒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部啤酒酿造技术的名著,这里有被誉为“啤酒之乡”的皮尔森……悠久的捷克啤酒酿造历史和众多的啤酒品牌,孕育了捷克浓郁的啤酒文化,更因此引..

    2025-07-21
  • 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壳 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是什么?

    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目前,科学家证实地球原始坚石壳最古老的颗粒历史可追溯至43.74亿年前,是来自澳大利亚杰克..

    2025-07-18
  • 出租屋里竟然发现一张符咒!

    因为时值清明,本篇的特别企划画风有些“暗黑”,下面让我们迅速进入正题。一、出租房里发现有张符这位童鞋是替同事来..

    2025-07-15
  • 京剧正演变为一项“文化福利”运动

    京剧的最大东家在中国,最大卖场在北京。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给了正本清源的解释: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剧被认为是“京派戏”、地方戏被认为是“外省戏”的概念显然是个误会,京剧/地..

    2025-07-09
  • 东西方宗教文化碰撞的济南将军庙街

    小时候我在山东济南老城区“洋楼”(天主教堂)以东的两熨斗隅街胡同深处由状元府马棚改建的一四合院中长大。街南首有一条东西长近200米、宽4米的青石板铺路的小街——将军庙街。耳闻目睹有关将军庙街的往事仿佛还历历在目。将军庙街西首路北是..

    2025-07-09
  • 建筑语言诠释的宗教文化

    在广州市中心的一德路,坐落着有“远东巴黎圣母院”之美誉的天主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1863年8月,石室圣心大教堂正式破土动工,历时25年,于1888年建成。教堂的得名有着独特的意义:因奉耶稣圣心为主保,故命名为耶稣圣心堂,又因教堂全部..

    2025-07-09
  • 躲藏在民间的中医文化遗存

    山东省东阿县姜楼镇邓庙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当地有座武当庙,是一座小庙,如果不注意真会将其当成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庭院给错过了。当年邓庙村有以围绕武当庙的祭祀“社会”。古时为了便于祭祀,产生了以祭祀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社。..

    2025-07-08
  • 费城东方州立监狱闹鬼事件,已发现9632起灵异事件

    监狱是用来关押犯人的地方,关在这里的犯人凶气极重,一般都不会发生闹鬼事件,但是费城东方州立监狱却不是这样,这里..

    2025-07-07
  • 侗族的分布地区是哪些?走进侗族的特色文化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鄂四省(区)毗邻地方。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天柱、锦屏、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岑巩、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湖南省芷江、新晃、..

    2025-06-25
  • 满族的文化 满族有什么特色的文化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仅次于壮族,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

    2025-06-25
  • 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 走进藏族的风土人情

    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国境内藏族总人口目前约超过480万,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约占一半),其余分布于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

    2025-06-2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