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蜀汉北地王刘谌杀妻屠子,之后又自杀,却仍被称为英雄,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刘谌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儿子,他自幼就聪慧过人,在刘禅的儿子里面,算是比较出色的一个,后来被封为了北地王。他心系蜀汉,一心为蜀汉的江山考虑。但是,遗憾的是他出生于那样一个年代里面,注定拥有一段坎坷的命运。那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北地王刘谌。
有的大臣主张,蜀、吴是同盟,现在蜀国危亡,应当投奔吴国,先依附于东吴,寻机复国;有的则认为益州南部,曾经南蛮王孟获作乱的南中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应该逃往那里,依托山林的地形优势固守。
这时,素来以反对北伐著称的谯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先是反驳提议投靠东吴的人说: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关于向南撤退的提议,谯周也给予了不同的想法: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他先是认为投奔东吴,寄人篱下,迟早被吞并,又认为南方的部族各怀异心,无法保证安全。
于是刘禅被谯周说服,眼看就要投降。这时,北地王刘谌却勃然大怒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他看来,就算真的山穷水尽,也不该如此轻易便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应该是君主、臣子们同心协力,与敌人死战,才能够有颜面去见先帝。
无奈,刘禅决意投降,就算是亲生儿子劝阻也不为所动。陷入失望和绝望的刘谌来到供奉自己的爷爷、蜀汉创始人刘备的宗庙当中,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就这样,北地王刘谌一家数人都死在了先帝的灵前。
刘谌性格刚烈直率,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他出身宗室,誓与国家共存亡,在敌军来临之际,他情愿以死殉国,却无奈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历史。
他杀妻屠子,有的人眼里,这是大忠。有的人眼里,这是滥杀无辜,从目睹这一场景的侍卫都被感动流涕这一点来看,在当时,这一行为并不算错。
常言道人固有一死,有死轻于鸿毛,有死重于泰山。
对此你有何不同见解呢?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