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银子相貌,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古代银子到底长什么样?电视剧上面都是白花花,耀眼,那些银子是真的吗?真实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
《儒林外传》在说到官场情势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普通人看到的是对贪官的讽刺,就算是廉洁的人,只要当官三年就捞到许多钱财。但是在收藏家眼里,关注的只有那三个字“雪花银”。可能因为雪花银曾经是中国古代得得流通货币,寻常百姓家也能抱有。收藏品市场,雪花银出现得越来越多了。
雪花银的学名应该叫银锭,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大家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注意到了银锭都是洁白泛着光泽的。银锭正如它的外号一样“雪花银”,应该像雪一样亮白。大家不要被电视剧骗了。看看流传下来的雪花银,原本白净亮洁的表面,不仅坑坑洼洼,布满牙印,还满是灰黄的污垢。这种东西,懂行的人叫它“包浆”。
其实中国古代有些朝代并不流通雪花银,甚至会禁止使用雪花银。很多朝代都会发明自己的货币,比如说宋朝的交子,比如说明朝的宝钞,比如说唐朝的铜钱。真正让雪花银大面积流通开来的,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在明朝之前,民间早就用金银交易了,不过没有大面积流通。明朝的时候,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需要像雪花银这样高价值以及高流通度的货币。
雪花银为什么后来成了官方的货币呢?首先是朱元璋在发行大明宝钞时,使用雪花银当做衡量标准。因为朱元璋禁止使用雪花银,但那时候人们只知道一袋大米多少雪花银,却不知道一袋大米多少大明宝钞啊。这也就导致江湖上没了雪花银,但是处处有她的传说。后来明英宗即位的时候,放松了对银的禁令,人们自然而然首先用雪花银了。
《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成化以后,市面上主流货币就成了雪花银了。只有官家的俸禄用宝钞。按照史***载,可以推算出明朝中期的一两雪花银相当于人民币600——800元。,普通老百姓买个粮食、买个小菜,哪里需要这么高的面额呢,于是出现了碎银子。碎银子没有规格和具体的形状,依据自己的需求来切割大小。
大家应该都知道,金银器具,如果纯度越高就越柔,质量就越高。古代的人不能随时检测雪花银的程度,就会牙齿咬一下,大致确认质量的好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普通人家流传下来的雪花银大都有牙龈,坑坑洼洼的,还有黑色的污垢。雪花银这幅模样乍一看不美观,实际上是现代人可遇不求的。
在古代,雪花银是流通货币之一,到了现在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好多少数民族会用雪花银打造漂亮的首饰、头饰。尤其是丽江的雪花银,色泽明亮,纯度高,表面竟然能呈现雪花状。真是名副其实的雪花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