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虽有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单一、规模也微不足道。随着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结构也发生着剧烈改变。
与地中海文明相比,中华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推动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也有与其它区域的经贸交流,但国际贸易规模有限、发展较慢、商品种类单一,出口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进口主要是马匹、香料、珠宝。到明清时期,中国贸易管理制度较唐宋元时期又出现倒退,清中期后更是广州粤海关“一口通商”、“十三行”专营垄断,最终是工业***后的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1842年,清朝廷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形成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通商”。由此国门顿开、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也随之改变。晚清进出口总额,从1842年不足1亿两白银,到1911年发展到8.5亿两,1900年前后增长尤快;民国进出口总额,至1928年已扩大到22亿两白银的规模,之后因世界经济萧条、战争等原因有所回落。以下就做简单介绍。

1、晚清出口商品(从1842至1900年)。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商品主力还是传统的“茶、丝”两项。另外一项传统出口商品——瓷器,随着西方工业***、机械生产,中国瓷器已完全失去优势、基本退出世界市场。
1870年前后,“茶、丝”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合计占比高达94%。其中,茶叶出口量直线上升,1843年14万担,1868年增至150万担、1880年达到顶峰240万担,在出口总额中占比始终保持60%以上、占世界茶叶贸易的90%以上;丝的出口也是高速增长,1890年达到顶峰约8万担。不过在1890年前后,“茶、丝”出口都迅速衰落,合计占比到1900年已下降到42%!原因是中国“茶、丝”的手工生产被“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打败!
茶叶出口的衰落始于1870年。在国际市场遇到印度、锡兰、日本的激烈竞争、茶叶价格开始下跌,到1880年,中国茶叶出口绝对量也开始下降,1900年已萎缩了三分之二。茶叶在出口中的“老大”地位于1887年让位于生丝。
原因:一是中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落后于印度、锡兰,他们是英国式大种植园规模经营,通过科学种植、机械加工提升品质、降低成本;二是中国茶叶生产为小农经济且缺乏政府支持,一度还出现因种植盲目扩大导致茶叶品质下降的问题;三是茶叶市场经营主体分散、从茶农到出口商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交易费用上升,而关键环节受到外商控制。
丝及丝制品出口自1890年也出现萎缩。从1880年开始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遇到日本的竞争。1860至1895年日本生丝产量增长3.4倍、出口额增长2.2倍。而中国,同期产量仅增长23%、出口额下跌了40%。
原因:主要是明治维新,日本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缫丝技术、工业生产,并科学选育优良蚕种,因此日本生丝质量好、产量高、成本低,较中国有显著优势,将国际市场价格压低了40%。而此时中国生丝生产主要仍是江浙地区蚕农的手工缫丝。到1900年,在国际生丝贸易中,尽管中国所占份额仍最大,但丝绸大国地位和市场优势已经动摇!
2、晚清进口商品。首位是棉织和毛纺等纺织品大类,其次是各种工业杂品。这一时期谷物、农产品进口也很多,包括棉花等生产原料,其实它们在国内都能生产,反映出中国农业落后、竞争力差、不能满足当时经济发展需要。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廷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具有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很难销往中国,因此对中国才是“贸易逆差”,从而引发鸦片走私、最终引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被迫开埠,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进口商品品类从零增加到1900年的近600种,其中主要是工业品,且90%是生活用品。
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工业,进口的工业品有卷烟、肥皂、蜡烛、纸张、染料、针、钉、笔、牙刷、洗涤用品、化妆品、玩具等,可谓五花八门,“每来一物,华人无不争买”。首当其冲就是百姓生活必需的“棉织和毛纺制品”,仅在英国输华商品中就占到80%,它们质量好、价格远低于中国土布,最终导致中国土纱纺织业几乎全部消失。
1870年后,随着进口商品进一步丰富,棉织和毛纺制品在进口总额中占比逐步下降(降到40%),其它进口较多的商品有糖、火柴、煤油等。尤其是煤油(“洋油”),在1900年时已成为鸦片、纺织品之后的第3大进口商品。
3、清末、民初出口商品。时间到抗日战争之前,即1900至1936年,此时中国工业生产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工业产品出口,而传统“茶、丝”出口自清末持续萎缩,中国只有依靠农产品来“出口创汇”了!
“茶、丝”出口进一步萎缩:中国茶叶基本被替代,1936年萎缩到1900年的五分之一,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约20%下降到4%;中国生丝出口被日本等国压制,1936年也仅剩1900年的五分之一,占比从约25%下降到6%。
此时出口最多的就是农产品了,其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16%增加到45%。一是大豆以及豆饼,出口量一直保持大幅增长,1928年顶峰时占比从2%增加到20%;二是菜籽、花生及所榨的植物油,出口量增长近10倍,占比达到20%;三是棉花和皮制品,两样商品在30年间出口量变动不大,各自占比一直保持在各6%左右。
此外,还有两项新兴出口农产品:一是蛋类,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从零增加到5%左右;二是猪鬃,钢韧、有弹性、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是工业和军需用“刷子”的主要原料,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也达到近4%。
4、清末、民初进口商品。也是1900至1936年,在进口商品品类上是“巨变的年代”。显著特点是此时中国工业化发端、生活用品自产增加,进口商品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逐步下降到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
与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用品,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10%提升到36%,主要是钢铁(占比10%)、木材(占比3%)。与工业化相关的各种机械,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1%提升到6%。车辆,进口更是从零提升到6%。
由于中国民族、外资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口“棉纱和纺织品”已完全被替代,尤其是1921年后快速下降,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45%下降到2%。而原料棉花进口也有所增加,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0.4%增加到4%。
百姓生活用品(工业品)进口品类很多、占比均不大,较重要的:一是纸张,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零增加到4%;二是煤油,进口量变动不大,占比始终保持在6%,其实中国煤油蕴藏丰富,只是没有国产替代;三是加工的农产品米、面、糖等,合计占比最高达16%,说明当时中国农业的困境。另外是鸦片,它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20%下降到零,说明中国人“鸦片消费”已完全依靠国内种植解决了!
1936年后,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浩劫——抗日战争,八年抗战后又是几年内战,直至1950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并不是正常状态、情况非常特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7日,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的佛教造像艺术展上,百余件佛教艺术精品引发观展热潮。中国当代艺术手法与佛教传统造像工艺的创新“融合”,使古老佛教造像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佛教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文化之一。公元一世纪,随着大..
2025-10-29万里长城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一条地下长城,沉睡千年没人发现,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2025-10-27意大利葡萄酒doc情况分大区介绍意大利葡萄酒网主编在这一专栏里,我要向广大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及网友们按照意大利的20个大区(相当于我国的省)分别介绍现有的300余个doc,即:限定原产地命名的葡萄酒(大致相当于法国的aoc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2025-10-20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
2025-10-12书法是汉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积累,逐渐积淀、形成、完善的民族艺术,其历史渊薮决定了书法在未来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始终具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中国书法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书法”虽然有共同之处,有一定的关联,但中国书法是沿着本民族的..
2025-10-11近年来,油画界的盛事很多:海外的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巴塞尔文献展等等,这使得国内许多现代派及新生代画家有了向国际艺术市场进军的机会。而国内近年来有影响的展览如成都世纪之门现代艺术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等,无疑使人..
2025-10-10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