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官服和戏服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官服和民服的区别,是质料、色彩、花饰等构成的差别。官服用绸、缎、锦、绣、绢、绮等料;民服大多以布作料,故百姓称“布衣”。颜色也有等级区别,例如唐代皇帝着黄袍,官员按品级分别着紫、绯、绿等颜色的袍子。有的朝代,未做官的要穿白衣,故百姓也被称“白衣”。花饰图案,更有讲究。有的朝代皇帝穿龙袍,皇后着凤服;还有朝代皇帝戴天平冠,皇后及官夫人戴凤冠。
唐代官服品类繁多,加上皇帝的服饰,计有三四十种。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青衫”,是闲职或下级官吏的衣饰,在官服中等级较低。衫的样式和袍差不多,也用圆领大襟,穿时里面不用衬领,露颈于外。衫的袖子则以宽博为主,但与衫长比例匀称。文儒所穿者以长衫为多,其长过膝。颜色也是区分尊卑等级的一大标识。唐代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州级”长官,如刺史等,不管品级如何,一律着大红袍。所谓蟒袍,是上面绣有蟒形图案的长袍。一至三品为九蟒五爪,四至六品八蟒五爪,七至九品五蟒四爪,不入正统之流的也是五蟒四爪。还有补服,是加在蟒袍外的外套,文武官各不相同。
清朝时期,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是在庆典喜庆时可以绛色。清代官服还有一种外褂,平时乃红青色,着素服时,则选用黑色,表示庄重肃穆。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戏曲服装也有严格的界限,不同身份和官职的戏曲人物的服装颜色、图案等级也很分明,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而翎子的搭配和妙用,也是一大特色。
翎子是京剧等戏种戏服中一个重要的装饰,一般是用雄野鸡(野雉)的尾部长羽制成,故又称“雉毛翎”。翎子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光亮艳丽,戏曲人物插上它,更显得英姿潇洒。翎子可不是乱插一气的,一般而言,正统人物和文职官员不插翎子。
例如演《三国演义》戏本,刘备代表正统王朝的“汉室”,故蜀兵将官都不插翎子。可曹操的魏军和孙权的东吴军中,吕布、周瑜、张郃、夏侯渊等人物都插翎子。武艺高强、英姿飒爽的女将也插翎子,像穆桂英、樊梨花等戏曲人物。舞台上的番邦人物,起义首领或草莽英雄等,也都可插翎子。比较有趣的是,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既不是“正统”,也可看作草莽英雄,服饰上自然也有翎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及戏曲文化,至今仍在熠熠闪光。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的轨迹,它们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