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一直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事。那么秦朝百姓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他们吃什么呢?就主食而言,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汉,变化都不是很大。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主食主要有五谷、六谷、九谷三种说法。但总的来说,不外有黍、稷、粱、麦、稻、豆、菰、麻、秫、稌这么几种。在主食的种类上,王公贵族讲究膳食的调和:
“牛宜稌(糯米)、羊宜黍(黄米)、豕(猪)宜稷(栗)、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这是礼所认为最适宜的饭菜搭配法,也是君王和贵族大夫们用膳的共同准则。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是以豆饭藿(豆类植物的叶子,比如豌豆荚)羹为主。
豆类在古代是救荒济贫的粗粮,《战国策》中就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吃饱的意思)糟糠。”
从先秦时,就已经出现面点糕饼了,到秦汉时,烹饪大师们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进行研究,烹制了种类丰富的食品。大部分的食品种类属于面、点、糕、饼,起初俗称饼。有水煮或者油炸的面食,今天我们称之为混沌、元宵、苗条的在那个时代的称之为“汤饼”,种类也很单一;用炉烘烤的烧饼之类的搞点称之为“炉饼”;还有用蒸笼蒸的称之为蒸饼。但这些加工食品,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本属于面食。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攻灭“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一..
2025-08-22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