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蔬菜水果的增多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来看看唐宋时期的饮食习惯,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衣食住行不仅是人类维持生活必须要满足的要素,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让人们感到幸福的存在,这其中又以“食”为最。民以食为天,食物的作用除了保证温饱外,还能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饮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方水土都有极具代表性的美食,它满足的不仅仅是我们味蕾,还有我们对家乡的眷恋。
中国的饮食文化来源已久,在遥远的唐朝、宋朝,咱们国家的饮食文化结构就已经初具规模,社会生产力高使得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有不少网友都认为这两个朝代的人民群众在美食上极具创造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唐朝和宋朝都经历了生产力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出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而宋朝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政府对于商人与商业的打压较轻,在政府的鼓励下,中国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新的巅峰。再加上当时人们关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也开始初具规模,使得宋朝的经济总量相较于唐朝变得更加庞大。
唐朝时期,老百姓们的主食以粟等本地原产农作物为主。后来随着南方地区农业不断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南迁,唐朝中晚期时小麦与水稻在餐桌上逐渐替代了粟的位置,并逐渐形成了咱们今天的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的大致情况。宋朝时期的主食格局相对唐朝时期并无明显变化,但由于南方稻米产量巨幅增长,使得米成为了最受宋人喜爱的主食。
唐朝是个海纳百川、气度恢弘的朝代,老百姓们对于外来饮食文化呈现出了非常包容的态度,羊肉也是在这时候逐渐成为了许多老百姓们的首选肉食。当然了,羊肉成为百姓们的家常肉,不仅仅是因为受到西域饮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中国本地的养殖业逐渐发达的原因。
到了宋代,羊肉更是成为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最喜欢的珍馐。在《宋史》中就有记载宋仁宗半夜经常饿,饿了就想吃羊肉,《仁宗本纪》中的原句是:“宫中夜饥,思膳烧羊”。大文豪苏轼也一直对羊肉念念不忘,他的《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中就曾大肆赞美羊肉的味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唐朝国力强盛,老百姓们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一股子自信、豪放,对于酒的态度自然也非常开放,当时酒的酿制工艺也相对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老百姓们能喝到的酒品质、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唐朝的各个社会阶层都非常喜欢饮酒。
宋人虽然酿酒工艺更加精湛,但由于外敌入侵以及程朱理学思想的诞生,因此他们对于酒的态度不复唐朝那般豪放,而是更为克制。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唐宋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传统美食发展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变迁,才有了我们如今多元化的饮食。
北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武夫,与其弟赵光义在文化素养上有所不同,但当他得天下之初(960―975),即留意搜求书面,赵光义时(976―996)更有过之。赵光义以苏大参镇守金陵,即南唐旧都,命其就墨守成规区内访求名贤墨迹,“后果得千余卷上进”。..
2025-10-1124日,青海民族大学科考组宣布,他们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5座岩窟内发现总面积大约200平方米的古代唃厮啰时期佛教壁画遗存。壁画画面主要由释迦牟尼、弥勒佛及诸多表示某种佛教教义的几何形图案组成。初步判定壁画作品的年代在公元11世纪至1..
2025-10-07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