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宴席,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在这场宴席的最后,项羽未能下狠手杀掉刘邦,导致错失了良机。而项伯不仅在宴会前就向刘邦通风报信,甚至在项庄舞剑时保护刘邦。今天趣历史小编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鸿门宴中项羽与项伯的表现。
项羽和刘邦很早就结为异姓兄弟,又同是楚怀王手下义军的将领。当年楚怀王曾立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而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理应在此称王。初入咸阳的刘邦被咸阳宫的繁华吸引,立刻决定在住在宫中,并派人把守函谷关。
虽然有楚怀王的约定在先,但此时刘邦的军力和项羽比起来实在是太弱小了。刘邦也明白自己没有资本和项羽讲道理。但在此之后,项羽居然暂缓攻势,在鸿门设宴请刘邦来议和。
这一举动让刘邦慌了神,因为这正是项羽设的局。此时刘邦的军队只有项羽的四分之一,且战斗力远远不及项羽。刘邦若是不敢前来,那恰恰证明了刘邦有称帝的心,也给了项羽继续进攻的借口。
负责去邀请刘邦的人,正是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在闻讯后,选择先去找自己的老朋友张良。对于这件事,《史记》记载的是项伯趁夜私自来到刘邦的军中,可见并不是以使者的身份前往。项伯将这一信息告诉张良的目的,原本是希望能带着张良逃离。但张良忠于刘邦,依然将此事告知了他。
项伯最精彩的一段表现,当属“项庄舞剑”时,项伯“翼蔽沛公”。这一段让许多人认为这里的项伯已经彻底被刘邦策反,背叛了项羽。但细细的品,以及结合最后项伯的结局我们可以发现,项伯应该是对局势的掌握最为全面的人之一。
彼时秦朝刚刚灭亡,天下人心思定。如果这时候将有功之臣刘邦杀掉,必定会为天下人所唾弃。即使项羽有四十万军队,但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想必即使称王也会寸步难行。
由此可见,项伯保护刘邦的举动并非鲁莽之举,反而是比范增直接击杀刘邦的决定更加明智的选择。
但到了后来,礼崩乐坏,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成了主流。所以,光明正大的项羽最终还是败给了擅长使用阴谋的刘邦。
但是,项羽也因为自己的品格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在这一点上最终得天下的刘邦反而显得有些不光彩。但恰恰是由于项伯,项氏才在项羽自刎乌江后得以保留了血脉。
总结:项伯和刘邦的“合作”,并非是仅仅因为儿女亲家的关系和鲁莽的决定,更是因为项伯对整个天下局势的掌控更加到位。天下刚刚平定就挑起事端自相残杀,将会给项羽扣上不仁不义的帽子,这一点项伯看得很清楚。
他的眼光也让他在汉朝建立后得以封侯,保住了项氏的血脉。而项羽一向光明正大,自然不愿意背上杀害盟友的骂名。所以从整个鸿门宴并结合斗争结果来看,项伯才是真正的智者,而项羽的光明正大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