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会无法解读(无法从中获取信息),就是所谓审美的“失语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解读呢?既然是审美,那么,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观因素外,必然会有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我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经验,借用平时用来评点菜肴的“色、香、味、意、养、形”六大方面,试着讲讲对如何进行篆刻作品解读,或许对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启发。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主要是指视觉效果、观感。我们面对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处着眼。解读作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章法要看分红布白是否视觉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匀,是否气韵生动。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统一和谐,是否腾挪变形有度,是否生造夸张过度,是否相互关照呼应。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自然,是否刀笔相融笔意传达到位,是否轻重徐疾富于节奏。总之,在大的视觉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个基本的定位。
二、“香”。
指“香气”,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觉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篆刻作品的“气”或者“气息”,我们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村野气、江湖气、庙堂气、狂狷气、奇气,甚至是戾气、俗气、匠气、习气。它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远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气息是作品气质品位的体现,它往往是评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三、“味”。
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风格定位,是醇古还是辛辣,是淡雅安宁还是生猛活脱,是寓巧于拙还是空灵淡定,是艰涩难咽还是味滞杂陈,是形同嚼蜡还是回味无穷,是清淡还是呛鼻。虽说酸甜苦辣各有所爱,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调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肴来的。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尽量做到就味论味,尝尽百味才能成为一名美食家。
四、“意”。
就是指意态、意韵、意境、用意、创意。“意”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写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态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创作。用意贵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显。
五、“养”。
是指营养。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础,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经验,是否根正苗红,是否缺钙软骨缺铁贫血,是否脂肪过剩导致痴肥,是否营养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内分泌失调导致满脸豆豆,是否气结虚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夹生囫囵,是否营养失衡。
六、“形”。
是指形制、形式、样式,一些可视的外部特点。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我们要看作品所采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适当(比如,随意形、加分栏是否应用得当),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协调到位,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发挥,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身特质,但是它们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譬如,篆刻之于文学绘画的意境,篆刻之于书法的笔情墨趣,篆刻之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篆刻之于建筑雕塑的空间结构,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解读篆刻作品时提供更广阔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印外读印”,可以从作品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总之,解读篆刻作品的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是“二度创作”当我们掌握了一套解读的路径,可以对一件篆刻作品从外而内地层层分析理解,那么,解读的过程就成为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的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草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命,白居易写过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哪怕是被烧了,只要根还在明年春天又会生长出来。尽管草的生命力非常..
那些历史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如果已经功高震主,那除了掀桌子、自己当大哥之外,基本没有能够保命的办法了。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避免走到这一步。至于方法,咱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想让皇帝相信你没有..
说到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卧龙诸葛的传奇事迹,其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诸葛亮空城计那一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想到当年那场对决:刘备去世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大权在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转移蜀国内的“集..
秦始皇是统一华夏铁腕政治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在他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工程,例如自己陵墓堪称中国之最,里面埋藏着许多奇珍异宝。还有一个与之相媲美就是号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
对武大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有一名好汉名为武松,他打虎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不过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武松打得并不..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