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1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始,顿时,鼓声、鋩锣声、钹声交织成一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一片欢腾。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阿昌族的民间舞蹈,经反复普查。主要有“蹬窝罗”、“青龙白象舞”和“象脚鼓舞”等三大舞种。其他还有趣味性较浓的表演唱“使春牛”,以及祭祀性舞蹈“跳柳神”。这些舞蹈是阿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并以丰富的内容,..
2025-05-17阿昌语现有两种方言,梁河方言借汉、载瓦、傈僳、白等民族的语词较多;户腊撒方言则借傣、缅、景颇等民族的语词较多。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且受傣族、汉族土司、官吏的统治,所以阿昌族中尤其是成年男..
2025-05-17我国的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两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
2025-05-1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