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方圆600余平方公里的深山里,居住着一支2.5万多人的神秘族群,他们虽隶属于苗族的一个支系,但是其血脉却来自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国度——夜郎国。
劫后余生的古国后裔,将族字改为“巴浪(lang)”,意思是摆脱“夜郎自大”的张扬,从此隐没低调地存活;他们同时也自称“蒙正”,意为“遗留下来”的意思,这源于族人从活人坟中复活的一段历史典故。此外,族中女人还习惯身着旗帜服、盔甲装,并代代都将夜郎王印“背”在肩上,以表达对祖先忠诚的纪念。
从活人坟中复活的族群
巴身小(leng)的族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曾建立过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神秘足迹的国家——夜郎国。夜郎国,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疆域覆盖今天的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史***载,公元前25年,夜郎国最后一任国王被汉军诛灭,其遗民逃往今天巴身小(leng)所在的紫云一带,直到东汉末年,这批夜郎国后裔,再次为复国向汉军发起反攻,不幸战败,当时的蜀汉政权为了彻底剿灭夜郎国,便将幸存的青壮年全部发配迁走。从此,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关于夜郎国的记载,甚至连其遗址都几乎消失殆尽。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经历了灭族之战后,夜郎国后裔其实以一种传奇般的方式复活,并坚韧地繁衍至今——在战前,这些后裔子民曾秘密修建了一批带有通气活口的特殊坟墓。随后,为了留下夜郎国最后的血脉,族中老幼病残的人就携带食物和水藏匿在坟中,等汉军离开后,才从坟中爬出,此后这部分幸存的人改变装束,开始了近1700多年悄然的传承,而巴身小(leng)郎一族正是当年侥幸从坟中逃出的夜郎国子民的后代,因此,巴身小(leng)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即“在坟墓中诞生的族群”。今天,在巴身小(leng)族人生活的村庄附近的山上,通常都能找到当年那些特殊的坟墓遗迹,成百上千密密麻麻散布在山坡上,当地人将它们叫做“活人坟”。“活人坟”长约3米,宽约0.8米,高约1.5米,由石头筑成,在靠外的一侧藏有一个通气孔,如果墓中是男人,通气孔就在左侧,如果是女人就在右侧。在墓主人的头顶部位,留有一个石砌的平台,用于摆放食物和水。
除了这段历史,还有一样珍贵的物证可以表明巴身小(leng)郎与夜郎国的确存在着传承关系,那就是在巴身小(leng)族人的手中,世代保存着一枚汉代时期夜郎国王的王印——这枚珍贵的王印由合金铜铸成,印面为方形,边长为5.5厘米,厚1.5厘米,高3.8厘米,印面上下方各有两个“王”字,下方还有“多德”(夜郎王之名)二字,此外印面上还刻有圆圈和长短线的图案,代表夜郎国所辖部落及区域界限。据说,这枚王印一代只传一人,且是长房,而其他人都严禁接触。
事实上,身小(leng)这个族名来源还有一种有趣的解释。身小(leng)读音为“lang”,这个字在所有汉语词典中都找不到出处,它显然是一个自造的会意字,以左“身”右“小”合成一个字,据说是因为自己的故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夜郎自大”的不光彩名声,所以后裔子孙就刻意将族名改为身小(leng)。而这个独特的名字,也显示了一个重生的族群,在饱尝迁徙、征战之苦后,将自己封闭在大山深处避世生存、繁衍族群的内敛意识。
对竹王的生死崇拜,决定男女地位的“摔花跤”
巴身小(leng)文化有着浓郁的竹崇拜情结,他们世代敬奉竹为竹王。这与古籍中记载的关于夜郎国以竹为姓、以竹为尊的历史信息完全吻合。巴身小(leng)男人一生中共有三件大事,可谓件件离不开竹——成家立户时要请竹王、有生之年要供竹王、离开人世时需用供奉一生的竹王来陪祭随葬,否则将得不到竹王祖先的认可。可以说,竹王是巴身小(leng)族人的守护神,每个家庭都要供奉。
以请竹王为例,这是巴身小(leng)男人成家后,单立门户时必须举行的祭祀仪式,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三月花开时节举行。祭祀之前,先杀一头生产过的母猪款待亲朋好友,这是祈求人丁兴旺、族群强大之意。接着就是由深谙祭祀仪轨的人来主持仪式,在仪式上,人们要边唱边搓麻线,用以制作竹王(竹王是由5块大竹片、50块小竹片和一对竹挂组成,上部留有一尺来长的麻线充作竹王的胡须。)待竹王制成后,主人家就要跟着主持者一起绕着灶台跳一种名为“摔花跤”的舞蹈。舞罢,由主持者把做好的竹王供奉在堂屋右房间楼上后面的挑梁上,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
在祭祀过程中,最有趣的环节就要属“摔花跤”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舞蹈,可是决定着今后男女主人谁来当家的权利归属。参与舞蹈的共4人——两个男人在前吹芦笙伴奏、领舞,丈夫紧随其后挥舞着木刀,妻子则在最后抬着簸箕随节奏左右晃动,跳步前行。4人的身体随着腿脚顺边摆动,整齐一致,欢快有序。忽然,舞蹈起了变化,妻子郑重地放下簸箕,意喻竹王已经“就座”,夫妻俩人便在竹王的见证下,抱在一起,边跳边摔跤,场面十分风趣。两个回合后,妻子将丈夫摔倒在地,引得场下女人们得意大笑,而场下着急的男人们则赶紧上场助阵,终于帮着丈夫将强悍的妻子摔倒在地结束了舞蹈,这场胜负决定了丈夫从此获得了一家之主的地位。
除了竹王崇拜,巴身小(leng)一族每年还要通过“望山节”来完成对祖先忠诚的追随。所谓的望山节,从农历的正月初二就开始了,这一天的任务是“望山扯茅草”:族人要爬上一座牛到不了的山头采茅草,负责采茅草的人,登上山顶,看到一个山坡就采一根茅草,总共要看完99个山坡,扯99根茅草才能回家。正月初三这一天要“茅草祭祖”,即用头天扯来的茅草和肉、米粑一起摆在堂屋竹席上祭祀祖先。其中,扯来的茅草还要精选出55根,修剪得上下一样齐。摆祭时,米粑和肉分成55份,每份上面都摆上一根茅草,然后就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开始祭祀祖宗。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望山扯茅草”这一环节呢?据说,巴身小(leng)的祖先们最早在贵州一带开荒辟草,随后就建立了夜郎国。夜郎国战败后,其王室后裔逃到此地深山中避祸。他们时刻怀念失去的美好家园,于是正月初二就爬到高山顶上,向着故国的方向眺望。为了使子孙后代牢记祖先从开荒贵州到灭国逃亡这一段历史,望山扯茅草就成为望山节中最耐人寻味的仪式。
风帆头,旗帜服,“背”在肩上的古国王印
但凡见过巴身小(leng)妇女那奇特发型的人,都会惊叹这些女子在发丝间塑造出的古老优雅的气质——少女们在前额挽出一只高耸秀丽的“螺髻”,髻上斜插红色木梳,酷似唐代女子所盛行的螺髻发型,这让巴身小(leng)的姑娘们宛如浮出壁画的唐代仕女。而已婚女子的发髻则更为讲究,一部分头发在左前额挽螺髻,剩下的头发要在头的右侧梳出一种巨大的三角形发型,看上去就像一面迎风起航的船帆,巴身小(leng)族人形象地称这种发型为“一边倒”。有趣的是,暮年的巴身小(leng)女人,也依然要在稀疏的头顶挽一个小小的螺髻,看上去就像一个日本武士。
除了美观固发之外,巴身小(leng)妇女带在头上的木梳与竹片其实还有一种更深远的意义——相传:巴身小(leng)的祖先有9个儿子和7个女儿,祖先战败后子女各自逃亡,诀别前,女人们约定以梳子插鬓为凭,佩戴两只断梳的就是大哥的后代,剩下的就根据梳子鬓发的位置来区分谁是弟妹的后代,而藏在头发里的竹节则象征着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迄今为止,这种用竹片和断梳来装饰头发的方式,在各苗族支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巴身小(leng)一族作为夜郎后裔的历史见证。
巴身小(leng)妇女的上衣样式,大都是对开两幅交叉于胸前,两幅都镶宽边花纹,胸襟无扣,肩部是鲜艳的孔雀蓝,袖口镶有数道不同纹饰的花边,有时还要外披一件白色短褂;下身穿青、蓝、白色横幅拼接而成的长裙,三种色彩对比十分强烈。腰系白色麻织围腰,一条烈焰般火红的腰带长长地垂在腹前。整套服装搭配得干净利落,英姿勃勃,穿在身上,风鼓动衣襟时,就会像旗帜一样飘荡,因此族人将这样的装束称为“旗帜服”。而旗帜服最玄妙之处,其实就藏在背颈部份,据说,织在那里的图案就是夜郎国的王印。
除了旗帜服,还有一些已经育有子女的中老年巴身小(leng)妇女,会穿一种“九黎裙”,其裙面的图案是81道横条,每9道为一组。据说,九黎裙是为了纪念苗族共同的祖先蚩尤而设计的。令人不解地是,巴身小(leng)妇女越年长穿得越火红、越花哨,直到白发苍苍就会穿上一套类似古代盔甲的火红服饰,叫“盔甲服”——相传,在远古的一次战斗中,巴郎的祖先因男性战死过多,危急时刻女人们便穿上盔甲杀入战场,结果大获全胜。后辈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依照盔甲的样子做成衣服,由族中的老年妇女穿在身上,以此表达对女性坚韧生命力的敬意。
相比女性,巴身小(leng)的男性服饰就简约多了:藏青色或蓝色土布对襟长衫,宽大的摆裆裤,头戴黑色头帕。其中头帕的包法最为讲究,帕子在前额有序交叉依次上叠成三角形,别有趣味。传统的巴身小(leng)服饰,必须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即使在现代化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这支古老的族人依然从种麻、纺织到刺绣,一步步遵循着祖先留下的秩序,传承着这些穿在身上的“史书”,代代追忆着一个消失已久的神奇古国。
台江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日中心区主要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北面40公里处的施洞镇,同时覆盖老屯乡,施秉县的马号乡等。坐..
2025-08-28贵州醇酒产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县。它是1983年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问世后,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1984年荣获贵州省优秀新产品奖和国家轻工业部酒类大赛铜杯奖。醇酒是酱香型白酒,酒精浓度为35度。酒色清澈透亮,醇香浓郁、甘冽..
2025-08-14苗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苗名。当婴儿诞生满月后,母亲就要背婴儿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带些礼物去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名。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
2025-08-11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
2025-08-11苗族的祭乐很古,它是开天辟地后先民传下来的活,这活是苗民用特制的大芦笙世代口传心授下来的。苗族的芦笙是吹活的。一根笙管分别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称呼,喊得亲亲热热,密密切切,吹话时则情深意重。乐音从语音发展而来..
2025-08-10“卡牛档”,苗语,汉译为“板凳舞”,是流传于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兴仁、贞丰等县的黑苗(苗族中的一支)传统舞蹈。据调查考证,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王囊仙起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很多布依寨十室九空,黑苗先民就是在这个时候从黔东南黄..
2025-08-10姊妹节上踩鼓场一角“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周礼》记载的3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这种“龠舞笙鼓,乐既和奏”(《诗经》)的古老风俗,在今天的贵州省台江县还得以完整地保存和体..
2025-08-07鼓藏节每隔13年过一次苗族是一个以祖宗神灵和山水神灵为崇拜的民族,这个民族敬祖崇宗、不忘根本,具有浓厚的坚守本根的原生态文化。基于这种文化特质,苗族在传说中追溯自己的祖宗,传说中古枫木的树心粉子,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而化为蝴蝶,..
2025-08-06好花红来好花红呃好花生在茨梨蓬呃好花生在茨梨树呃哪朵向阳哪朵红呃隔河望见艳山红呃七十二朵做一蓬呃想着哪朵摘哪朵呃都是那个艳山红呃好久不到花坡来呃朵朵鲜花遍坡开呃金花丢了还会有呃情义去了不再来呃呃~~~呃~~~呃~~~..
2025-07-16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
2025-07-13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