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姊妹节

2025-08-28 09:12历史文化

台江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日中心区主要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北面40公里处的施洞镇,同时覆盖老屯乡,施秉县的马号乡等。

坐落在清水江畔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是一个清水江哺育下的苗族聚居地。“施洞”系苗语,意为石洞,又称郎西,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施洞是连接清水江上下游的重要渡口和驿站,由于交通便利,自古繁华热闹,是苗族重要的聚会之地,每年的节日达19个之多:如正月初一的捞鱼节、二月初二的敬桥节、三月十五的姊妹节、四月初八的敬牛节、五月二十五的龙船节、七月的吃新节等,现虽几经变迁,社会不断发展,但在这一区域的苗族社区,仍然保持完整的苗族文化生态区。其中,苗族姊妹节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苗族姊妹节,当地苗语方言称为“垄嘎粮”,“垄”意为吃,“嘎”意为饭,“粮”意为实现姊妹、朋友之聚的心愿。对于苗族姊妹节的来源,当地有一首民歌唱词大意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原来住东方,那里水天连成片,姑娘多得起堆堆,年年都吃姊妹饭。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姊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姊妹情。”此外,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又道:“原来苗族住在东方水天相连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生活困难,有一部分人要向西方迁移。但是,已经出嫁的姑娘不能回来,就把他们接回来同姊妹们一起捞鱼虾聚餐,团聚几天后,嫁了的回婆家去了,未出嫁的也嫁了,要迁的也走了”。由此可见很早以前苗族早已有吃姊妹饭(姊妹节)的习俗,并传承至今。

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凡没有银饰盛装的姑娘,节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父母就为其忙碌起来,父亲忙着筹钱为姑娘打造银饰或购买银饰,母亲急着为姑娘刺绣花衣。节日临近,姑娘们备制五彩姊妹饭,五彩中的绿色代表自己美丽的家乡,红色象征昌盛发达,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紫气东来,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

节日中捉鱼、吃鱼是姊妹节的一项重要礼仪。姊妹节即农历三月十五日当天,天刚放亮,姑娘们就梳装打扮与后生下田捉鱼戏水,或说或唱,相互戏谑。中午,在母亲的帮助下,姑娘们还头戴银冠,耳配银环,颈挂项圈,身穿花衣配银片,手戴银镯,脚穿绣花鞋,从几十里外到老屯寨参加第一天的踩鼓,第二天(三月十六)又到施洞的杨家寨踩鼓,第三天(三月十七)又集中到偏寨。姊妹节期间,每至夜幕降临,远方来的后生到姑娘寨子固定的“游方”场,以吹木叶、口哨方式发信号,邀约姑娘们会集,双方通过情歌你唱我答或我唱你答,一来一往,互相沟通。节日即将结束时,姑娘们怀着种种心愿,或用竹篮、或用毛巾等器具,把五彩姊妹饭装在其中,并放上有意义的信物标记送给年轻小伙,如:饭里藏松叶,代表针线,暗示后生们以后要回赠姑娘绣花针和花线;挂竹勾,暗示用伞酬谢,挂几个勾送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勾,则表示希望日后多来与姑娘来往;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放棉花,则暗示姑娘们很思念后生;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与椿芽菜相同;放棉花和芫奚菜:则表示急切的成婚心情;挂活鸭,则希望日后回馈一只小猪给姑娘饲养,以备来年吃姊妹饭时,杀给大家吃,再度联欢;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交。

苗族姊妹节中,每个姑娘在整个活动中都以独特的打扮装饰,巧妙的歌词美意,多情的信物标记符号和优雅的舞美舞姿参与集体各项活动,吸引异性以寻求称心如意的爱情,从而确立自己终身的婚恋生活。

苗族姊妹节,它以独特的内容,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社会婚恋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通过它可以折射出母系氏族、母权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历史画面,演绎着人类在社会历史各个时期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念、行为和态度,

从姊妹节的各种礼仪习俗来看,是以姊妹为主,她们是这一节日的筹划者和组织者,男子们必须按姑娘们的意见行事。其源可追溯到原始母系氏族及母权社会,苗族姊妹节由妇女集体策划、集体主持、集体参与,集体传承,由母亲口传心授给姑娘,并以固定的时间聚会形式,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虽然姊妹节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许多人因生活所需,在外务工,苗族姊妹节过节人数已大为减少;二是产品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些刺绣品种和工艺已失去传统工艺的风格;三是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许多年轻人把精力放到现代文化时尚上,减弱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人不爱唱苗歌,逐渐地淡化了本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 苗族的姓名

    苗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苗名。当婴儿诞生满月后,母亲就要背婴儿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带些礼物去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名。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

    2025-08-11
  • 苗族女人银饰背后的秘密

    中国的西南部贵州雷山县,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云贵高原的密林深处,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

    2025-08-11
  • 韵味古朴的苗族祭乐歌舞

    苗族的祭乐很古,它是开天辟地后先民传下来的活,这活是苗民用特制的大芦笙世代口传心授下来的。苗族的芦笙是吹活的。一根笙管分别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称呼,喊得亲亲热热,密密切切,吹话时则情深意重。乐音从语音发展而来..

    2025-08-10
  • 苗族“卡牛档”

    “卡牛档”,苗语,汉译为“板凳舞”,是流传于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兴仁、贞丰等县的黑苗(苗族中的一支)传统舞蹈。据调查考证,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王囊仙起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很多布依寨十室九空,黑苗先民就是在这个时候从黔东南黄..

    2025-08-10
  • 苗族姊妹节:最古老的情人节

    姊妹节上踩鼓场一角“仲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周礼》记载的3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这种“龠舞笙鼓,乐既和奏”(《诗经》)的古老风俗,在今天的贵州省台江县还得以完整地保存和体..

    2025-08-07
  • 苗族鼓藏节 十三年一次的神秘祭祖狂欢

    鼓藏节每隔13年过一次苗族是一个以祖宗神灵和山水神灵为崇拜的民族,这个民族敬祖崇宗、不忘根本,具有浓厚的坚守本根的原生态文化。基于这种文化特质,苗族在传说中追溯自己的祖宗,传说中古枫木的树心粉子,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而化为蝴蝶,..

    2025-08-06
  • 苗族除恶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

    2025-07-13
  • 川南苗族踩山节:蝶飞宝佤 踩山迎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川南泸州古蔺、叙永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年节活动——踩山节,亦名“踩花山”。每到这个欢快的时刻,各村寨的苗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宝佤山的花山场。活动之初,首先要由有威望..

    2025-04-24
  • 陵水苗族祭拜盘古皇

    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苗族同胞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自己民族的创造者(祖先)崇拜,他们认为盘古皇是苗家的创始祖先,每逢重大节日及重要仪式都要敬奉祖先(盘古皇),如果不孝敬,族人会认为大逆不道,会招来指责。苗族..

    2025-04-08
  • 贵州开阳举办苗族斗牛节

    2月16日,贵州省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2012年苗族斗牛节开幕。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到二十八,是高寨苗族布依族乡传统的斗牛节,节日期间该乡组织斗牛、斗鸟、跳月、唱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活动。图为两条斗牛在高寨斗牛场上激战。(稿件来..

    2025-04-04
  • 富宁广南两县苗族同胞举办花山节活动庆祝新春佳节

    2012年大年初二,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系列活动,在广南县八宝镇甘庶园村正式开幕。为弘扬苗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促进感情交流,2012年大年初二至初七,富宁、广南两县苗族同胞自发组织开展苗族踩花山系列文体活动,以加强..

    2025-04-04
  • 苗族:“保年树”与“赶年场”

    绥宁县苗族群众以飞舞的长龙大闹龙年新春。(覃保来摄)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群众演奏动听民乐喜迎新春。(覃保来摄)苗族原本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按照苗族习俗在农历十月过苗年,近代以来湘西地区的苗族渐渐改过春节了,但也有部分地区依然..

    2025-03-13
  • 盘点十大恶毒的苗族蛊术,中情蛊会撕心裂肺自杀身亡

    苗族蛊术是中国苗族古代遗传下来的一种是十分恶毒的神秘巫术,据说这种苗族蛊术大多数都是传给女性,苗族蛊术在表面上..

    2025-03-13
  • 古蔺大寨苗族乡 苗家传统踩山节

    气势宏大的踩山节场面踩山节的乡村大舞台姑娘小伙儿的传统舞蹈踩山节期间的篝火晚会悠悠赤水河,巍巍乌蒙山,在茫茫的乌蒙山深处,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大寨苗族乡。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大寨苗族乡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这里土地肥沃,..

    2025-03-12
  • 苗族盘瓠崇拜

    苗族,对盘瓠的崇拜视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盘瓠大王是自己的始祖。苗民祭祀盘瓠形式分公祀和私祀两种。公祀有三种形式:一是椎牛或杀猪祭祀盘瓠,亦为祭祖,史称“阖族之公祀”。为祈求本族兴盛,或酬谢盘瓠大王的保佑和恩赐,均要在盘瓠庙内..

    2025-02-25
  • 贵州神秘苗族:从活人坟中复活的夜郎后裔

    在贵州省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方圆600余平方公里的深山里,居住着一支2.5万多人的神秘族群,他们虽隶属于苗族的一个支系,但是其血脉却来自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国度——夜郎国。劫后余生的古国后裔,将族字改为“巴浪(lang)”,意..

    2025-02-24
  •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爱方式

    苗族小伙子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场人群集中的时候,假若小伙子对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就悄悄地挤到姑娘背后,出其不意地把手伸过去,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假如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

    2025-02-05
  • 雷山苗族同胞欢庆“鼓藏节”

    斗牛现场。吴洁摄 11月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陶尧片区的苗族同胞燃起鞭炮、走村串寨,开始欢庆13年一度的“鼓藏节”。“鼓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

    2025-02-03
  • 十二年办一次的苗族鼓藏节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夏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过鼓藏节的习惯,迁到雷公山..

    2025-02-03
  • 万盛苗族民俗文化之踩山会

    万盛区的青年、关坝、石林、景星等乡镇世居着2000余名苗族同胞,他们因头裹红布或戴红色头饰而称为“红头苗”。踩山会是万盛区苗族同胞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集会,踩山会又称踩山坪、踩山节、踩花山。传统的踩山会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

    2025-01-0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