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收藏:执着浮躁并行 真与假并立
书画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收藏者很难把握。潘家园、琉璃厂作为收藏者的淘宝之地,“真”、“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真假之间演绎过许多悲喜故事。
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一个有关审美的事业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产业。
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是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这里造就了艺术家,也成全了艺术骗子;有人在这里淘得真金,也有人揽来一堆假货。走进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兴起与缺失。
在书画市场上,你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主要靠捡漏,而捡漏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收藏队伍不专业加剧赝品泛滥
去年3月,书画爱好者老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的松榆小区,遇到一个卖画人。那人说:“我孩子出国急需钱,想把刘文西的一幅画给卖了。你要吗?”老王很喜欢刘文西的作品,就跟着那卖主来到小区内一间半地下室看画。
这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塑造的是“***”时期几个陕北农民戴着红袖标坐在地头读报纸的形象。卖主说:“要不是急用钱,你给30万我都不卖,现在只好割爱了,一口价,10万你拿走。”经过讨价还价,老王以6万元买下来。
老王兴冲冲地拿着画请他熟悉的书画鉴赏家田童过目。田先生初看时觉得这幅画的画工精致,人物传神,确实有刘文西的风格,而且画幅也很大,如果是真品,30万元都值。但仔细鉴赏,发现这画的墨色焦亮,不像“***”时期的墨色散润,怀疑是仿作。为了慎重,他又请一位同行来鉴赏。那位一看就肯定地说是赝品。原来是落款题的“乙酉”两字露出了马脚:最近的“乙酉”年是2005年,这时画家不会再画“***”题材的画,即使画,也不会是这个格调。上个“乙酉”是60年前了,更不可能画这种画了。
老王立即找卖主退画。一进门,四五个壮汉围了上来,卖主说:“退画,不可能,当时你是看好了的。正规拍卖行假的都不退,别说我了。”
当时人单势孤,老王没敢跟这帮人纠缠。过了几天老王带人再来时,已是人走屋空。
篆刻家贾炳群先生说:“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
山东有个企业家很喜欢名人字画,花了不少钱,藏了一大箱子,见过的人说,其中有陈洪绶画的佛像,任伯年画的《钟馗》,还有不少当代名家的精品,价值几千万元。该企业家犯事被抓后,有关方面准备将这批字画拍卖。北京一位收藏家赶到那儿一看,古字画没有一件真品,陈洪绶的佛像、任伯年的《钟馗》,都是当代仿品,没有收藏价值;其他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多是仿作,虽然有少数真品,但也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其价值不能与其精品相比。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刘泽林,一直研究民间书画收藏兴起与发展,他说:“文物市场开放20多年来,文物拍卖蓬勃发展,古玩市场一派繁荣,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组织遍布全国。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达7000万人,其中书画收藏者居首位,约占1/3。有人说,收藏队伍再壮大下去要出问题。冷静地思考,我认为,与我国5000年文明史及13亿多人口比较,现在的书画市场和收藏队伍发展的还是不够快,不够大。但是问题在于,许多收藏者是跟风者,并不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且急功近利,很容易上当受骗,客观上加剧了赝品的泛滥。”
造假队伍很专业导致市场失信
有一次,一位书画收藏者在潘家园看到一幅《唐人马球图》,觉得不错,就花1200元买了。不久,他的一个老乡看上了这幅画,就要走了。没过几天老乡打来电话:“你那画我们这儿一幅才卖二三十块钱,你是不是买贵了?”
这位收藏者清楚:这画是被人“假”上了。几经周折,他找到了一位仿作者。这人倒是不隐瞒,说:“年轻时我学过画画,工作后在单位经常画广告、素描。画店的老板看我退休没事,就让我仿画这个,画一幅他们给10块钱。我一算,我这劳动附加值很高呀,一张宣纸才几毛钱,加上笔墨纸砚消耗,一张画成本最多一块钱,有10倍的利润,哪个产业能有这个利润高呀。”最有意思的是:你在他这儿买画,不要题款的一幅画10块钱,要题款的11块钱一幅。因为他只会仿画,不会仿字,得花1块钱找专门仿题款的人题款。
这位收藏者把原作和仿作放在一起给记者看:“其它不论,单看马上的仕女形象,原作仕女轻灵飘逸,生机勃勃;而仿作的仕女则慵懒呆滞,死气沉沉。”
这位收藏者说,这种造假还是初级的,稍有鉴赏能力的就能看破,因而对收藏者伤害相对较小。在书画市场上确有“大假无形者”。
著名鉴赏家史树清曾说过,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有的甚至贬低别人、古人。我看,这种画家就是王婆的水平。中国画是哲学,是很含蓄的,把自己说成天下第一,这本身就脱离艺术的本质。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一位在书画收藏圈里有点名气的朋友告诉记者,经常有画家或拍卖行邀请他去举举牌子,给自己的作品抬抬价,并承诺如果作品没人接,落在他手里又不愿意要,一定按原价退画。这类“猫儿腻”,他称之为“虚拍”。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赵进才说:“自艺术品拍卖在我国兴起,名家字画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众多藏家和收藏机构不惜巨资收购,给一些冒牌画家或投机商提供了炒作、仿伪、冒假的机会,不仅扰乱了书画市场秩序,也给一些藏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功利、投机、世俗、虚假、矫饰,是一个画家丧失艺术生命的危险信号。”
其实,“恶炒”使有些名家也“不堪其高”。
有一次,记者的朋友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一些画很像当前一个名家的作品,但落款却是另外的名字,就以每幅500元的价格把这些画全买了。后来,他拿着这些画找到画家,问:“老师,这画是你的吧?”那个画家挺不好意思,说:“哎呀,都被你买去了!孩子装修房子急需钱,就把以前画的拿去卖了。”
这个画家的画市场标价是五六千元一平方尺,买一幅画就得几万元。但是按这个价卖出去的很少,还不如几百元一幅多卖一些。降价卖又怕失身份,就只好署个假名。业内人士说,大画家落假名卖画,绝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你就是直接到一些名家的个人画室当场买的画,一出画室就会马上贬值。因为,他们的画定价太高,实际上按定价是卖不出去的。
刘泽林说:“现在名头高、品相好、有信度、潜力大的字画越来越少,有的收藏家得到之后,不舍得出手,不少收藏爱好者有钱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藏品。而新生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不稳定且高不可信。”
他还说:“金融危机使国内的油画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专营油画的画廊门可罗雀。但是,中国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主要是依赖于国画的收藏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手里有钱的收藏家还在计划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喜欢的藏品买到手呢。这对于书画家是个好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取得收藏者的信任。”
需要建规立制也需要提高素质
赵进才说:“藏家、买家或商家莫用世俗的观念看画家。不必在意画家有何官职,是哪一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授业老师是哪位大师,和哪些大人物或大画家合了影、照了相等等,要看他的作品是否真能让你过目不忘,或为之震撼。”
靠包装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艺术品是掺不得假的,艺术的价值不能仅以金钱计。收藏爱好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成熟心理。
高润祥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他一开始收藏瓷器,结果因不懂行,花了不少钱却弄了很多假货。后来,转而收藏字画。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经常利用出差机会拜访各地书画名家,认真研究书画名家的笔墨语言;经常参观书画展,从中获得书画艺术的浸润,随着阅读量累积,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
1997年初,在北京琉璃厂荣兴画廊,高先生看到一些落款为白半农的画:《寒江垂钓图》、《桑梓故情悠》、《大肚常笑佛》、《千古绝调遇知音》等,历史上的名人高士、仕女佳丽,在画中或气宇轩昂,或风韵多姿,画作线条凝练、刚劲飘逸,人物个性鲜明。他很是喜欢,就问画廊的老板多少钱一幅。老板说:“少于60元不卖。”他说:“50元一幅我全买了。”结果以5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100多幅。此后,他一有空就到那个画廊去看,只要有就买,总共买了近千幅。这期间,老板把价格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
每次买画时,高先生都求画廊老板介绍认识这位画家,可老板以各种理由婉拒。直到最后一次买画,老板说:“这真的是最后3幅了,每幅1500元。”这时,老板才告诉他,“白半农”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一生以画画自娱,退休后老人随二女儿到法国定居了。老人的外孙女结婚需用老人的房子,那么多画没有地儿放,就拿到画廊让随便卖,也没有指望能挣多少钱。
接下来的事情是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出国时带的一些画,被法国一些画廊看上了,还为他举办了一次只有26件作品的画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评论家评介说:“这是中国的绘画,也是中国的哲学!”后来,老人的女儿通过画廊老板找到高先生,希望回购一些老人的画,高先生便按她说的每幅1500元的价格卖了300多幅,仅此,不但所有的本钱回来了,还赚了不少钱。后来,老人的画在国外一幅价格是1000多欧元,最高到6000欧元。高先生说:“收藏白半农的画,使我买了车买了房子。但我当时确实只是非常喜欢他的画,从来没有想过靠他赚钱。”
高先生说:“作为书画市场的老淘宝者,我深信能淘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但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抛开名利即见真,艺术的价值得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要你收藏的是真艺术,就不要怕。”
收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刘泽林、高润祥、赵进才等人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间书画收藏。一是强化法律保障,收藏者一旦上当受骗,能有主张权利的依据和讨回公道的地方。二是建立民间书画收藏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严格准入标准,统一文物定级标准和鉴定证书格式。三是政府引导,对书画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加以规范,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收藏者真假易辨。四是为书画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书画家;逐步完善经纪人制度,鼓励画家与经纪人签约。五是媒体和文化普及教育机构,多传播一些收藏方面的知识,教育大家把收藏作为修身养性的爱好,作为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一种行为,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基础上,理性投资。
-
假行家搅乱收藏热 法律真空亟待填补
我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近年来持续火爆,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潮。国内也出现了媒体在鉴宝、卖家在藏宝、藏家在憋宝、买家在找宝的全民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空前火热局面。然而,《工人日报》的一篇报道认为,如此庞大的收藏队伍和..
2025-03-11 -
古代书画投资十要领
书画自古就与琴棋一起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必备修养。一件上好的书画不仅能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往往还传递与负载着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书画历来倍受国人喜爱与推崇,也有着悠久的收藏传统。历朝历代涌现了无数热..
2025-03-11 -
书画收藏最好从看得懂的入手
当今书画市场上,一些欠缺技艺水平、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准艺术品”往往以“现代艺术”、“抽象意念”等时尚词语为托辞招摇过市,依借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似乎可以狐假虎威,倒也大有引领艺术潮流之风势。那么西方艺术市场也是这么没有标准的..
2025-03-10 -
掌眼中国古书画
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收藏的古字画95%是真迹;1990年到2000年,前5年80%是真迹,后5年只有百分之五六十是真迹;2003年真迹的比例也就30%;到了2005年,90%都是假的,全是赝品。当前书画市场非常混乱,假画假字泛滥,令许多收藏家望而生畏..
2025-03-10 -
当今收藏界的八种病态
如今,收藏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投身收藏这一领域的人是越来越多。而这些热爱收藏的人,很喜欢去拍卖市场旁观,也愿意到古玩市场去转悠。但冷眼相看,总觉得当今不少的藏友患上了几种不轻的病症,独自诊视之,发现这些藏友约有如下不同的症状..
2025-03-10 -
收藏怎么讲节约
节约型社会最近成了一个高频词。是啊,假如一个社会能以较快的速度创造财富,同时又能以较低的速度消耗资源,无疑这就是一个高效社会,一个能够自觉地造福子孙后代的社会,非常美妙。于是,大到重点工程,小到一场晚会,都在考虑节约。也有人..
2025-03-10 -
油画收藏五大绝招
第一:在购买油画作品之前您应该清楚地知道画家的画工如何,所谓国画中提到的画如其人,油画也能读出,一幅作品您可以在他的画作中读出作者的功底、态度、以及他对画的喜爱程度,大致地能够感受到他创作作品时的感受。好的作品画工基础上必须..
2025-03-10 -
宋元书画收藏价值高的原因
在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看来,买家最应关注的是宋元时期的古代书画,其价值之高毋庸置疑。“古代中国书画的收藏对象不过几十位,像扬州八怪等人的作品在市场上应属二流。”那么宋元书画收藏价值为什么这么高呢?宋元书画收藏的价值走高,与其..
2025-03-10 -
漫议古代碑帖的收藏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藏汉画拓片之风兴起,汉画拓片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亮点。尤其在山东、河南、陕北等地,如何收藏与投资汉画拓片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话题。许多地区汉画研究组织不断出现,并成立了很多“汉画研究会”,探讨汉画..
2025-03-10 -
书画的收藏价值如何判断
长期以来,中国书画一直被认为是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较其它投资方式也最容易稳定获利的投资标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书画行情飙升,天价频出,不少人纷纷想在这个市场里分得一杯羹。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实中国书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商品,..
2025-03-10 -
国之瑰宝:宋元绘画收藏现状
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有赶驴的人,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谓雨点皴,突兀巨石的描绘,使得其栩栩如生,中间用一片云气给隔开了――这叫做空气式的透视法,也表达了一种距离感,避免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宋元绘画是国之瑰宝,但因为宋代的..
2025-03-10 -
中国书画收藏:如何才能更好兼顾乐趣与回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收藏者队伍日渐壮大。对于书画收藏者而言,究竟应该怎样收藏书画,才能更好地兼顾收藏乐趣与经济回报呢?喜欢书画才去收藏如果你仅仅希望通过收藏书画而实现投资获利的目的,那么,我建议你还..
2025-03-10 -
不妨入市收藏小名家作品
在广东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赵少昂、何漆园等合作的《花鸟》估价为1.5万元~2.2万元,结果流拍;另一件黄少强、何漆园、叶少秉等合作的《松山高隐图》也没有成交。有行家表示,何漆园是“天风七子”中最具有传统笔墨的一位,市场表现却较..
2025-03-10 -
专题收藏古代书画
由追求宋元作品,到重视明代诸大家,再到锁定清代宫廷画家,这足以代表和反映当今收藏界的最新动态。诸多收藏家通过历史上著名的书画著录书籍中的记载对古代书画进行投资,主要是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鱼目混珠”,赝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
2025-03-10 -
画家也会造自己的假?投资书画关注代笔现象
画家也会造自己的假?这并非不可思议。近日,一位酷爱字画的收藏爱好者拿出一幅广东某当红青年画家的作品,称画上只有签名和盖章是出自该画家之手,其余均是他人所作。画家造自己的假,说白了就是请人代笔。近年来随着书画市场的升温和投资者..
2025-02-19 -
收藏不能不讲究文化品位
收藏是玩出来的乐儿,谁都能玩,但要看怎么个玩法。前不久和一位收藏家朋友谈起如今收藏界的种种乱象,特别是“文化”泛滥,那乐就大了,套用相声语言说,收藏不叫收藏,要叫文化,收藏展不叫收藏展,要叫文化展。给人的感觉,什么门类的收藏..
2025-02-19 -
“书画名家”泡沫化性质显著 收藏谨防“陷阱”
迄今,作品已进入市面流通的古今“书画名家”为数极多,但那些“名家们”却并非个个“货真价实”。即使是那些已被定论的“艺术大师”,也并非(也不可能)件件作品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佳作。不仅如此,现在书画经营界中的经营者们对“名家书..
2025-02-19 -
书画收藏品相五个要素 三面镜子照出书法优劣
打开卷轴,就知道藏友家住几楼,听起来挺神奇吧?这是鉴宝讲堂上,专家为藏友讲解书画时的一个“小花絮”。近日,商报鉴宝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书法家、嵩阳书画院长宋卫国在郑州赢和会馆开讲书法艺术鉴赏。了解书画作品收藏技巧之外,还有不少藏..
2025-02-19 -
艺术品收藏领域 不妨问一下,仅仅是拍卖吗?
上海美术馆11月18日的展览,在中国的艺术圈引起很大的反响。作为美术馆新中国60周年大庆的系列展的收官之展,却是一位私人藏家王薇女士的藏品,而这些藏品经过著名的“新中国美术史”专家陈履生的整理,认为其系统性与质量,足以与地方一级的..
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