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执着浮躁并行 真与假并立

2025-03-10 08:24历史文化

书画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收藏者很难把握。潘家园、琉璃厂作为收藏者的淘宝之地,“真”、“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真假之间演绎过许多悲喜故事。

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一个有关审美的事业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产业。

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是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这里造就了艺术家,也成全了艺术骗子;有人在这里淘得真金,也有人揽来一堆假货。走进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兴起与缺失。

在书画市场上,你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主要靠捡漏,而捡漏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收藏队伍不专业加剧赝品泛滥

去年3月,书画爱好者老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的松榆小区,遇到一个卖画人。那人说:“我孩子出国急需钱,想把刘文西的一幅画给卖了。你要吗?”老王很喜欢刘文西的作品,就跟着那卖主来到小区内一间半地下室看画。

这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塑造的是“***”时期几个陕北农民戴着红袖标坐在地头读报纸的形象。卖主说:“要不是急用钱,你给30万我都不卖,现在只好割爱了,一口价,10万你拿走。”经过讨价还价,老王以6万元买下来。

老王兴冲冲地拿着画请他熟悉的书画鉴赏家田童过目。田先生初看时觉得这幅画的画工精致,人物传神,确实有刘文西的风格,而且画幅也很大,如果是真品,30万元都值。但仔细鉴赏,发现这画的墨色焦亮,不像“***”时期的墨色散润,怀疑是仿作。为了慎重,他又请一位同行来鉴赏。那位一看就肯定地说是赝品。原来是落款题的“乙酉”两字露出了马脚:最近的“乙酉”年是2005年,这时画家不会再画“***”题材的画,即使画,也不会是这个格调。上个“乙酉”是60年前了,更不可能画这种画了。

老王立即找卖主退画。一进门,四五个壮汉围了上来,卖主说:“退画,不可能,当时你是看好了的。正规拍卖行假的都不退,别说我了。”

当时人单势孤,老王没敢跟这帮人纠缠。过了几天老王带人再来时,已是人走屋空。

篆刻家贾炳群先生说:“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

山东有个企业家很喜欢名人字画,花了不少钱,藏了一大箱子,见过的人说,其中有陈洪绶画的佛像,任伯年画的《钟馗》,还有不少当代名家的精品,价值几千万元。该企业家犯事被抓后,有关方面准备将这批字画拍卖。北京一位收藏家赶到那儿一看,古字画没有一件真品,陈洪绶的佛像、任伯年的《钟馗》,都是当代仿品,没有收藏价值;其他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多是仿作,虽然有少数真品,但也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其价值不能与其精品相比。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刘泽林,一直研究民间书画收藏兴起与发展,他说:“文物市场开放20多年来,文物拍卖蓬勃发展,古玩市场一派繁荣,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组织遍布全国。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达7000万人,其中书画收藏者居首位,约占1/3。有人说,收藏队伍再壮大下去要出问题。冷静地思考,我认为,与我国5000年文明史及13亿多人口比较,现在的书画市场和收藏队伍发展的还是不够快,不够大。但是问题在于,许多收藏者是跟风者,并不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且急功近利,很容易上当受骗,客观上加剧了赝品的泛滥。”

造假队伍很专业导致市场失信

有一次,一位书画收藏者在潘家园看到一幅《唐人马球图》,觉得不错,就花1200元买了。不久,他的一个老乡看上了这幅画,就要走了。没过几天老乡打来电话:“你那画我们这儿一幅才卖二三十块钱,你是不是买贵了?”

这位收藏者清楚:这画是被人“假”上了。几经周折,他找到了一位仿作者。这人倒是不隐瞒,说:“年轻时我学过画画,工作后在单位经常画广告、素描。画店的老板看我退休没事,就让我仿画这个,画一幅他们给10块钱。我一算,我这劳动附加值很高呀,一张宣纸才几毛钱,加上笔墨纸砚消耗,一张画成本最多一块钱,有10倍的利润,哪个产业能有这个利润高呀。”最有意思的是:你在他这儿买画,不要题款的一幅画10块钱,要题款的11块钱一幅。因为他只会仿画,不会仿字,得花1块钱找专门仿题款的人题款。

这位收藏者把原作和仿作放在一起给记者看:“其它不论,单看马上的仕女形象,原作仕女轻灵飘逸,生机勃勃;而仿作的仕女则慵懒呆滞,死气沉沉。”

这位收藏者说,这种造假还是初级的,稍有鉴赏能力的就能看破,因而对收藏者伤害相对较小。在书画市场上确有“大假无形者”。

著名鉴赏家史树清曾说过,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有的甚至贬低别人、古人。我看,这种画家就是王婆的水平。中国画是哲学,是很含蓄的,把自己说成天下第一,这本身就脱离艺术的本质。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一位在书画收藏圈里有点名气的朋友告诉记者,经常有画家或拍卖行邀请他去举举牌子,给自己的作品抬抬价,并承诺如果作品没人接,落在他手里又不愿意要,一定按原价退画。这类“猫儿腻”,他称之为“虚拍”。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赵进才说:“自艺术品拍卖在我国兴起,名家字画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众多藏家和收藏机构不惜巨资收购,给一些冒牌画家或投机商提供了炒作、仿伪、冒假的机会,不仅扰乱了书画市场秩序,也给一些藏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功利、投机、世俗、虚假、矫饰,是一个画家丧失艺术生命的危险信号。”

其实,“恶炒”使有些名家也“不堪其高”。

有一次,记者的朋友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一些画很像当前一个名家的作品,但落款却是另外的名字,就以每幅500元的价格把这些画全买了。后来,他拿着这些画找到画家,问:“老师,这画是你的吧?”那个画家挺不好意思,说:“哎呀,都被你买去了!孩子装修房子急需钱,就把以前画的拿去卖了。”

这个画家的画市场标价是五六千元一平方尺,买一幅画就得几万元。但是按这个价卖出去的很少,还不如几百元一幅多卖一些。降价卖又怕失身份,就只好署个假名。业内人士说,大画家落假名卖画,绝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你就是直接到一些名家的个人画室当场买的画,一出画室就会马上贬值。因为,他们的画定价太高,实际上按定价是卖不出去的。

刘泽林说:“现在名头高、品相好、有信度、潜力大的字画越来越少,有的收藏家得到之后,不舍得出手,不少收藏爱好者有钱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藏品。而新生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不稳定且高不可信。”

他还说:“金融危机使国内的油画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专营油画的画廊门可罗雀。但是,中国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主要是依赖于国画的收藏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手里有钱的收藏家还在计划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喜欢的藏品买到手呢。这对于书画家是个好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取得收藏者的信任。”

需要建规立制也需要提高素质

赵进才说:“藏家、买家或商家莫用世俗的观念看画家。不必在意画家有何官职,是哪一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授业老师是哪位大师,和哪些大人物或大画家合了影、照了相等等,要看他的作品是否真能让你过目不忘,或为之震撼。”

靠包装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艺术品是掺不得假的,艺术的价值不能仅以金钱计。收藏爱好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成熟心理。

高润祥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他一开始收藏瓷器,结果因不懂行,花了不少钱却弄了很多假货。后来,转而收藏字画。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经常利用出差机会拜访各地书画名家,认真研究书画名家的笔墨语言;经常参观书画展,从中获得书画艺术的浸润,随着阅读量累积,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

1997年初,在北京琉璃厂荣兴画廊,高先生看到一些落款为白半农的画:《寒江垂钓图》、《桑梓故情悠》、《大肚常笑佛》、《千古绝调遇知音》等,历史上的名人高士、仕女佳丽,在画中或气宇轩昂,或风韵多姿,画作线条凝练、刚劲飘逸,人物个性鲜明。他很是喜欢,就问画廊的老板多少钱一幅。老板说:“少于60元不卖。”他说:“50元一幅我全买了。”结果以5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100多幅。此后,他一有空就到那个画廊去看,只要有就买,总共买了近千幅。这期间,老板把价格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

每次买画时,高先生都求画廊老板介绍认识这位画家,可老板以各种理由婉拒。直到最后一次买画,老板说:“这真的是最后3幅了,每幅1500元。”这时,老板才告诉他,“白半农”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一生以画画自娱,退休后老人随二女儿到法国定居了。老人的外孙女结婚需用老人的房子,那么多画没有地儿放,就拿到画廊让随便卖,也没有指望能挣多少钱。

接下来的事情是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出国时带的一些画,被法国一些画廊看上了,还为他举办了一次只有26件作品的画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评论家评介说:“这是中国的绘画,也是中国的哲学!”后来,老人的女儿通过画廊老板找到高先生,希望回购一些老人的画,高先生便按她说的每幅1500元的价格卖了300多幅,仅此,不但所有的本钱回来了,还赚了不少钱。后来,老人的画在国外一幅价格是1000多欧元,最高到6000欧元。高先生说:“收藏白半农的画,使我买了车买了房子。但我当时确实只是非常喜欢他的画,从来没有想过靠他赚钱。”

高先生说:“作为书画市场的老淘宝者,我深信能淘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但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抛开名利即见真,艺术的价值得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要你收藏的是真艺术,就不要怕。”

收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刘泽林、高润祥、赵进才等人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间书画收藏。一是强化法律保障,收藏者一旦上当受骗,能有主张权利的依据和讨回公道的地方。二是建立民间书画收藏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严格准入标准,统一文物定级标准和鉴定证书格式。三是政府引导,对书画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加以规范,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收藏者真假易辨。四是为书画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书画家;逐步完善经纪人制度,鼓励画家与经纪人签约。五是媒体和文化普及教育机构,多传播一些收藏方面的知识,教育大家把收藏作为修身养性的爱好,作为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一种行为,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基础上,理性投资。

  • 吴起对成侯拜相非常执着,为何没能成功呢?

    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著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

    2025-09-02
  • 艺术品收藏要盯住六品

    时下,许多人已经渐渐从关注收藏到参与其中,并开始尝试着将收藏当作个人理财的一种方式。我把我自己在收藏方面的浅显体会总结了一下,提醒刚刚“上道”的朋友们注意一些事情。在私人收藏艺术品方面,我认为应追求以下“六品”:第一是“真品..

    2025-08-27
  • 书画收藏之“藏”的学问

    书画收藏的“收”,主要是解决鉴定问题,多有人谈及,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论及书画收藏之“藏”。作为一个书画收藏者,倘若只知“收”,而不知“藏”,那将功亏一篑。书画属于纸绢类文物,纸绢类有机物的寿命有如俗话所说的“纸寿千年绢八..

    2025-08-27
  • 品味收藏:再创造增添收藏乐趣

    收藏不能满足于“收”和“藏”。作为一个成功的收藏者,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对藏品进行再创造,使收藏活动增添无穷乐趣。诱人的“奇石宴”安徽池州奇石收藏者龙旺路从多年来收集的池州石中精心挑选,根据石头的色、形、纹制作出一桌拥..

    2025-08-27
  • 国画收藏:由来久远 博大精深

    国画在我国是一个由来久远、博大精深的画种,收藏的人也很多。笔者认为收藏国画需要注意3点。初涉国画收藏,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是因为收藏和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幅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未必能在市场价位上得到相应的体现,只有那些..

    2025-08-27
  • 浅谈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

    艺术品收藏,艺术一般是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正宗,所谓不是功能性的,这和陶瓷官窑、青铜器、玉雕都不一样,这些在美术史框架中一般被称之为装饰性艺术或者是实用性、功能性艺术。绘画、建筑、雕塑在西方的市场定义中是纯艺术或者是高端艺术..

    2025-08-27
  • 我国书法收藏市场扫描

    人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北京的“京”字被幻化成一个奔跑的人形印章,中间的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出人意料地用毛笔书法的形式写成,书体风格脱胎于古老的敦煌汉简体,古朴稚拙..

    2025-08-27
  • 开放时代的新收藏观 收藏文化性的转变

    收藏的动力来自何方?开放时代需要开放的收藏观:最高境界是为守护人类文明物证推动文化而收藏,其次是审美境界,讲究个人娱乐和修身养性,第三也要充分肯定投资的动力,但唯有投资而无文化,必然也走不远。我认为开放时代的收藏观要用开放的..

    2025-08-27
  • 早期油画收藏:价格与美术史地位不匹配

    “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教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来自明末清初时期姜绍闻的画史着作《无声诗史》中的一段文字,可窥见西洋画作为域外画种进入我国之始初。西画自明代传入,由..

    2025-08-27
  • 收藏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收藏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当收藏变成了可以升值保值的投资时,一切就都变了。从过亿的拍品,到过亿的赝品,国内的拍卖市场似乎永远不缺少“眼球”。最近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一条2.2亿元成交的汉代玉凳同样赚足了眼球,当然它的代价便是赝品..

    2025-08-26
  • 陕西书画收藏走在春天的路上

    书法佳作、水墨丹青,一直是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盛放的奇葩,凭着独特的气质魅力俘获人心。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多样性,书画艺术的种种特性不仅引发了书画精品的收藏热,也促使近年来的书画交易市场越发火爆。只可惜,市场虽火,却不够..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技巧与评估

    收藏书画作品,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确实,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些美术作品,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资金保值、升值,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了文化遗产,真是几全其美..

    2025-08-26
  • 扇面书画收藏日趋升温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演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过程。近年来,扇画行情水涨船高。2006年,匡时春拍扇子专场,齐白石的大尺寸成扇《红梅蜜蜂》和《蝴蝶兰》以46.2万元和44万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扇画在世界拍卖市场上的新纪录。..

    2025-08-26
  • 拍卖书画当心"双胞胎" 给收藏者敲响警钟

    一条报道引起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9幅价值数千万元的假画,与长篇吴冠中专访和大量吴冠中私人照片被同时刊登在一本杂志上,很容易让读者误认为这些画作是吴冠中真迹。吴先生看到杂志后,当即表示无法容忍,随即委托有关人员与该杂志交涉。..

    2025-08-26
  • 李国昌:学术是当代艺术收藏的基本支撑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圈子里,李国昌是个响亮的名字。从注重学术推广的墙美术馆(始建于2006年),到全国首家创新性的“艺术银行”(2007年),到创建资本雄厚的中国当代艺术基金(2008年),再到具有良好学术口碑的“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2009年第一..

    2025-08-26
  • 书画收藏的五个技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收藏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书画的地位及价值将无法估量,对书画有爱好的人,除收藏欣赏之外,还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书画收藏与许多投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关键在于要掌握收藏书画的五个基本技巧..

    2025-08-26
  • 金融资本为收藏市场增添新动力

    近几年,资本市场发育迅速,一些机构投资者涉足收藏,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给传统收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据笔者了解,这些金融资本的“操盘手”或是以上市公司为后盾,或是某个行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携带..

    2025-08-26
  • 收藏书画作品的“门道”

    我们现在说的中国近现代书画,通常是指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书画作品。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中国画坛可谓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产生了多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吴昌硕,..

    2025-08-26
  • 佛教书画长卷亮相福建省福州市

    3月23日,长8米,由林钦松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创作而成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书画长卷亮相在福州举办的一个佛教文化书画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眼球。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与佛教相关的书画作品,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交流中心主任委..

    2025-08-23
  • 收藏:不求永远占有 只求曾经拥有

    藏品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藏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自信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收藏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智慧和眼力。所以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有心人更将票证时代的..

    2025-08-04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