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朝高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高考作为确定人生走向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至关重要,榜上有名对于当下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古代要想金榜题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年过半百还奔赴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这就是咱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
本期我们将回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唐朝,去探访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科举取士制度,去了解科举制度背后那些让人心酸的故事。
其实科举制度最早是隋炀帝杨广提出来的,虽然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劳民伤财,使得刚刚统一全国的隋朝迅速走向了衰亡,但是不得不说他提出的科举取士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员选拔的控制使得具有真才实学的下层阶级也可以进入到上层社会,能够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进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又不经常举行,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太高后来逐渐废除,所以明经 进士两科便成为了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而其中有以进士最受到文人学者的青睐,所谓进士其实就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之意,与咱们现在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类似,但其难度又比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难得多。
那么究竟在唐朝中进士有多难呢,咱们继续往下看,据史料记载在唐朝289年国运中,真正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进士,其数量用少得惊人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如果从唐高祖李渊算起,一直到朱温篡唐时期,科举制考试一共录取了不足7000人,按照合计进士开科264次计算,平均下来每次科举仅录取26名进士。
要知道唐朝在当时怎么也算是个人口大国,每次参加科举的更是多达数千人,这种录取率要是放到现在,都必须得是双一流的考生才有可能高中了,因此许多文人一连几次都没能金榜题名。就比如说咱们非常熟悉的大诗人孟郊。
公元796年,有过两次失败经历的孟郊,终于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中高中,以进士身份受到了统治者的欣赏,曾写过两次《落第》诗的他,终于这一次扬眉吐气 意气风发,于是他又写下了一首名扬千古的佳作《登科后》,来表达他几番周折终于榜上有名的喜悦。他是这样说的,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孟郊也仅仅是众多落第考生中的一个,而穷极一生都没能高中进士的也大有人在,例如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和李白的偶像孟浩然,都是被科举制度隔离在门外的落榜生。由此可见在唐朝若能够一举高中,那绝对是人中之龙凤一样的存在。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在唐朝中进士就那么难呢,这和他们的考试内容有很大关系,唐朝科举考试的范围很广,从经文到时事政治,从历史法律到民生,从文学到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还考道家,也并不像明清时期只考八股文,内容只从四书五经中出,唐朝学子要学习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基本上是所有的经学著作都有可能会涉及,关键是你还未必就能知道他侧重点考啥,这无疑就要求考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所谓的饱读诗书也未必就会派上用场,因此考试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
也就类似于咱们今天的面试,那么面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第一考书 也就是书法,第二考判 即写另一种文体的文章,第三考身 考察考生相貌是否端正,第四考言 考察考生口齿是否清楚。这个考试可不是走过场,就连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考了三次也都没能通过吏部的面试,最后还是走的后门儿才走入仕途的。只有顺利通过了吏部的面试,你才能正式成为朝廷里的官员,你的科举考试到这儿也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