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北宋和科举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科举对北宋的影响是什么?造成了影响很大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汪洙·《神童诗》
汪洙九岁时便可赋诗,被称之为“神童”,其父汪元吉则曾得到过王安石的欣赏,从而被推荐给了时任转运史,负责了明州府司法参军的事务。不过汪洙在科举路上走得并不是很顺,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才取得进士。
科举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应运而生,诞生了“寒门贵子”这个词,平民百姓阶层也有了上升的机会。科举真正成型则是在唐代,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于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代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寒门贫士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并且官至宰相,也大有人在。武举则是出现于702年,彼时是女皇武则天当政,而应武举的考生是来源于乡贡;唐玄宗时,诗赋成了进士科主要的内容。
而北宋既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制度,也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如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宋初承袭其制,但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1015年,北宋的皇帝宋真宗设置誊录院,便是派专人抄录殿试的卷子,以防止阅卷官识别出考生的字迹。众所周知,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读书人是非常尊敬的,并且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在宋神宗年间,北宋著名的文人苏轼便身陷乌台诗案,险些性命不保,最终便是因赵匡胤的规定而保住了一条性命。
其中道理很简单,科举是普通人往上爬的机会,而保证科举公平、公正尤为重要,老百姓们有了盼头,也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自然就不会攻击朝廷。
另外,北宋还通过科举制加强集权,这里要特别说下王安石,宋神宗年间,王安石进行改革,也对科举进行改革,废诗赋考经义,后来元、明、清三朝也由王安石用《三经新义》、《字说》等统制学校、科举而开其先河,并且明清的“八股文”就是直接从王安石制定的“经义”演化而来。
而大家也清楚,北宋代廷重文轻武,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不久就发生了“杯酒释兵权”,并且历来功高盖主的往往是手握兵权,惹皇帝忌惮,文人倒不具备有“攻击性”。为了使皇位稳固,北宋的皇帝重视文人,也重视从中下阶层汲取人才。
被文人压制的武官,掌握少的话语权,并且不及文人墨客能说会道,因此北宋的军事实力并不突出,到了后期就呈现出了松懈的境况,许多安排都形同虚设,最终,“靖康之耻”发生,但在这个时候,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几乎无法抵抗,毫无应对之策。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五月三十一日(1002年5月31日),卒于宋仁宗嘉佑五年五..
2025-10-15北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武夫,与其弟赵光义在文化素养上有所不同,但当他得天下之初(960―975),即留意搜求书面,赵光义时(976―996)更有过之。赵光义以苏大参镇守金陵,即南唐旧都,命其就墨守成规区内访求名贤墨迹,“后果得千余卷上进”。..
2025-10-11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