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春秋战国的服饰的故事。
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很好奇当时的人们是穿着怎样的服饰?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多为深衣,而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名为胡服。因为受到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国对于服装的特点以及审美都不相同,儒家就认为“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则是“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所以那个时期各国的服装也都不完全相同,当然春秋战国的服饰也被认为是属于汉服中的一种。
上古之世人们都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行走于山野丛林之间,就更别说穿什么衣服好看,无非是哪家猎人打了只老虎,批了件老虎皮,人们就觉得很是威武,要是哪一天穿了大象皮,就更是得意洋洋,那时候的人们对衣服的好看不好看,就是谁打了更大的禽兽。
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穿衣服还形成了地域界限,比如中原人讲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则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穿衣服的不同还成了区分不同族群的象征。诸侯列国的衣襟在丧服上则是左衽,《周礼》上说“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人活着的时候是用右手解衣带脱衣服,死了以后就把衣襟改为左侧覆盖,就是永远也不再脱衣服了。
衣服穿厚了就会臃肿,我们说要风度不要温度,说的就是爱美之人往往不愿穿多了衣服,春秋战国战乱年代那是没办法,长途奔袭,自南向北,若不穿厚点,要是不被敌军砍死,也要给冷死。但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人们爱美的心情,尤其是贵族们,当时有一种裘衣,是专门用珍贵的兽皮制作而成,贵族们还会在裘衣外外加一件外衣,以保护裘衣的毛色。孔子曾说:“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那时候的人们对如何穿衣服更为美观也非常重视,就是要父母长辈面前即便是太冷也不能穿衣服,所谓“寒不敢袭”,即是如此。朝臣们朝拜诸侯国君的时候,为了表达喜庆,穿在裘衣外面的时候外衣也要极尽奢侈和华丽,亦即所谓的“尽饰”,以表达对君主的尊重。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所谓“敝媪”,指破烂的旧丝绵。穿这种旧丝棉充盈的袍子,一般都是当时的平民。而孔子这样说仲由,说明当时的社会风俗就是看不起那些穿破烂衣服的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