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武王伐纣只用了一天?历史上有怎样的记载?

2025-06-16 08:24文史百科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听说过,还有专门为此写作的各种古典神魔小说、现代翻拍的影视剧,尤其是整日坐着钓“鱼”的姜太公姜尚,更是成为后世人心中神一般的人物,更是有“奇门遁甲”这样能够让普通人搅和得脑袋爆炸的神作。然而真实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神仙妖魔对立斗法的情况,可是周武王灭掉商王朝竟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莫非真的是有神人相助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武王姬发,这个人物的知名度想必是高于他的父亲姬昌吧。他是姬昌的正妃太姒所生,太姒是有莘国人,作为周国领导人姬昌的正妃,太姒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让人尊敬的国母形象,不仅是天生丽质,而且聪明贤德,不管是在国事上还是在教育子女这样的家事上,都做得非常好,不仅周文王姬昌很厚爱她,臣属们对她也是十分敬重。武则天时期,因为她自称武家是文王姬昌的后人,追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她也因为敬佩太姒,为她上了谥号“文定皇后”。

姬发是姬昌和太姒的次子,长子就是上一篇文中提到过的伯邑考。姬昌死后,太子姬发继位,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已经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比如姜太公,周公旦,召公等良臣。

姜子牙自然是一个真正“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传闻他七十二岁时垂钓,遇见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姜尚的家里原本也算是贵族,祖上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得到吕地作为封地,只不过到了姜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没落不堪了。他年轻时候什么都做过,只为了挣一口饭。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坚持不懈学习军事、天文地理、安邦治国,期盼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出力。要知道,很多人二三十岁,或者再远一点,三四十岁的时候,如果还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基本上就不会再拼搏了,认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但是总是不缺乏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姜尚就是其中之一,他到了七十岁还是一事无成,可谁知道七十二岁的时候,就遇到了周文王呢。

姜子牙有很多别称,其中有一个叫“太公望”,就来源于姬昌。他见到姜尚并与他谈论之后,认为他就是周国先君太公说过的那个能够辅佐周国更加兴旺的人才,于是,姜尚就得了一个“太公望”的别称。

周公旦,名为姬旦,但是注意,真的不是“鸡蛋”。他是姬发的弟弟,说周公旦你不知道的话,还有一个称谓你一定熟悉,那就是“周公”。他辅佐过自己的父亲周文王、哥哥周武王、侄子周成王,可以说对于周王朝的建立也是功不可没。他的《周礼》被孔子推崇备至,传闻他善于解梦,所以现在很多“解梦”前面一定要加上一个“周公”。

周武王继位之后,对内发展政治,对外联合其他诸侯,并且还在孟津举行过一次诸侯大会,前来会盟的诸侯多达八百个,大家一起进行讨伐商国的演习。周国经过前代的奠基,姬发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商王朝抗衡,这个时候,自然就到了两军对阵的时候。

而商王朝这一边,商王帝辛,姓子名受,要注意一个问题,“纣”是他的谥号,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帝辛多少也算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主,他继位之后,非常重视领土扩张,把当时商国的国土扩展到了现在山东到福建的沿海一带。帝辛本身也是一个大力士,但是还不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鼓励农桑,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对于刚刚兴起的周国也有所打压。如果放在其他时代,远的不说,就说商朝,如果他出生得早一点,就在商王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后,那么商朝很可能不会混到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除了商汤,后面的君主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作为,到了帝辛更是积重难返,即便他有才能,也已经挽救不回来了。

至于为什么说武王伐纣只用了一天,因为上世纪出土的一件商周时期的文物“簋”上面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商周的决战就是历史有名的牧野之战。姬发一早就赶到朝歌郊外的牧野进行誓师大会,不仅仅是周***队,还有众多诸侯国的战车,加起来总共有四千辆,全部在牧野列阵。帝辛听闻姬发带兵前来攻城,匆忙间凑齐了数十万,然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临时被拉过来的奴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第一,不是专业部队,第二,没有斗志,第三,平日受到的欺压太多,以至于纷纷倒戈,帮助周***队攻打商国。

都已经成了这个样子,还打什么呢?帝辛心里清楚,自己是无力回天了,于是登上七年才建造而成的鹿台,***而死。自此,商王朝终于灭亡,历史上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周王朝。

  • 佤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佤族习俗简介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2025-07-29
  • 佤族历史是什么?佤族由来简介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

    2025-07-29
  • 畲族打尺寸的历史由来是什么?畲族打尺寸的故事

    居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畲族人民在“二月二”歌会和平时空闲的时间里,都喜欢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许多人在空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叫做“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叫做“寸”的小..

    2025-07-28
  • 土家族旅游 土家山寨酉阳庙溪村是历史古寨

    美丽的土家山寨酉阳庙溪村在酉阳自治县庙溪乡庙溪村10组,有一个叫大蛇阡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在群山掩映..

    2025-07-28
  • 土族历史 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的族名则源于其祖先“吐谷浑”,因“吐谷浑”在唐代中期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后..

    2025-07-28
  • 历史探索:五代十国时期发行的钱币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是五代十国,从五代十国时期发行的钱币就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是多么的混乱,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

    2025-07-23
  • 历史傻上黄巢起义是什么样的军队?以人肉为军粮是真的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历史上以黄巢为首的军队吃人,甚至载入史册是真的吗?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2025-07-22
  • 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历史评价很高呢?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官员,但是要谈论道西汉时期的著名执法的官员,那么非张释之莫属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

    2025-07-21
  •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对舌战群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和诸葛亮在当阳长坂溃逃的路上,遇到了孙权..

    2025-07-14
  • 鸳鸯戏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鸳鸯戏楼建筑结构

    双面戏楼,建于清雍正四年。因两台共用一顶,故称“鸳鸯戏楼”。戏楼为正方形,卷棚顶,砖木石结构,中间有带槽的石柱..

    2025-07-07
  • 佤族木鼓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佤族木鼓样式简介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2025-07-06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畲族历史起源是什么?畲族发展简介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
  • 仡佬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仡佬族习俗简介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拉祜族发展简介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发源是什么?拉祜族饮食习俗简介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

    2025-07-05
  • 水族历史简介 水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

    2025-07-05
  • 西汉一位将军只打过一次胜仗,却影响了历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于广大中华儿女来讲,为了心爱的祖国,可以舍生取义。国家这么多年,在外界政策上..

    2025-06-27
  • 历史解密:元、明、清三朝的服饰风格是怎样的?

    时代发展的不同,服饰和各种生活习俗也会不同。元明清三朝有两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风格也和历朝代不同..

    2025-06-26
  • 昆明方言的历史典故

    哭咪拉苏昆明话里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外语,比如说一些昆明人把钱叫做“得啷”,这是古波斯语里对钱币的称呼。是西域民族进入云南带来的语言。本土少数民族语言进入昆明汉语方言的就更多了,昆明人把吃的肉叫做“嘎嘎”,形容人流泪“哭咪拉苏”..

    2025-06-23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