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哈尼族发展简介

2025-10-25 08:11历史文化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李永燧、王尔松编著:《哈尼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

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

[page]

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出现的“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贡方物,开始了与中原政治经济的联系。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其中的因远(元江)、思陀(红河)、溪处(元阳、金平)、落恐(绿春)、维摩(丘北、泸西、广南)、强现(文山、砚山、西畴)等7部均大部分为哈尼族,处于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10世纪中叶,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37部蛮,会盟于石城(曲靖),直驱洱海,于937年摧毁了杨氏的“大义宁国”奴隶制政权,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领主政权。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六诏山区各部哈尼族,以强现部最为强盛。其领主龙海基“素为诸夷所服”(见《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开化府》。),统一了各部大小领主。

宋皇祐时,因向导宋将杨文广过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领六诏山区,世代为滇东南最高领主。滇东南哈尼族便与中原有了密切的联系。13世纪中叶,元朝灭大理段氏政权,统一诸部,设云南行省。元宪宗六年(1256年)立阿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临安府),辖今红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龙海基九世龙健能曾一度被授为阿万户府总管,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哀牢山区各部哈尼族,从10世纪中叶进入封建领主社会。1256年后,元朝设置元江万户府,思陀设置和泥路,落恐、溪处分别设置正副万户府等统治机构,以哈尼族首

[page]

领为土官分别直隶于云南行省。后又将元江万户府改为元江军民管府和元江路,统辖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各部,加强了直接统治。明初,明军征云南,龙海基16世孙龙者宁迎明反元,使得明军直捣梁王府,迅速摧毁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统治,改云南行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成立各部长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亲近。思陀遮比、溪处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别接受明皇朝所赐李、赵、陈、钱等汉姓。

明初,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不少汉族进入哈尼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哈尼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六诏山“土田多美,稼穑易丰”(乾隆《开化府志》卷九,“风俗种人”条)。

14世纪中叶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镇沅一带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过渡。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抗清根据地。清兵进逼云南以后,哈尼族头人龙韬等联合六诏山、哀牢山区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举宁州(华宁)土官禄昌贤为首领,于1665年举行了席卷整个滇中南的反清大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就此废除六诏山区各土官领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属开化、广西两府,从此结束了哈尼族龙氏在滇东南近500年的统治。

哈尼族居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则迁至红河南岸哀牢山区。至此,滇东南六诏山区哈尼族基本绝迹。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哀牢山区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属元江州管辖;改马龙他郎甸长官司、钮兀长官司为他郎厅(墨江),隶属普洱府。思陀、溪处、落恐等各土司仍旧不变,继续实行土司制度。(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页。)1817年,红河南岸宗哈(今元阳县攀枝花乡)新兴地主高罗衣聚众700多人起义,自封“窝泥王”。起义军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岭、逢春岭、溪处、瓦渣等土司领地,给土司领主以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高罗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镇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领导下,聚众3000多人起义,一度攻占镇沅县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区。1856年,起义军与李文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结盟,田四浪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副元帅”,分领哀牢山中、下段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一度攻占了许多地方,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统治。

[page]

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于次年被清兵杀害。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区管辖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马勃迈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元阳县多沙寨女青年卢梅贝一马当先,率领当地哈尼族义军英勇作战,被“苗王”封为大将。年底,义军汇集于茅山,推举卢梅贝为联军统帅,分路扫荡各地土司势力,多次给官军以沉重打击。1920年春,义军战败于马鹿塘——茅山一带,卢梅贝在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哈尼人民赞扬她为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近百年来,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都归于失败。只有在***的领导下,人民***斗争才逐渐走向胜利。早在大***时期,今开远、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有了***的地下组织,继而扩大到滇东、滇西各县。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了读书会、'穷人相帮会'等活动,教育和培养了广大贫苦农民及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撒下了***的火种。

1947年底,中共滇南临时工委在个旧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泽正式建立红河地区的游击武装。这支队伍东征西战,不断壮大,1948年正式编组成'云南人民讨蒋自救自卫军第三纵;,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极大的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的人民游击武装,迅速燃起了***斗争的燎原烈火,迎来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 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库布孜演奏方式简介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

    2025-10-25
  • 哈萨克族有什么游牧文化?哈萨克族马上求爱风俗简介

    从事游牧生产的哈萨克人,非常喜爱马上运动。叼羊马上摔跤赛马等是他们的传统体育运动,'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姑娘和小伙..

    2025-10-25
  • 哈萨克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哈萨克族的节日简介

    哈萨克族,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2025-10-25
  • 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西玎特点简介

    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

    2025-10-25
  • 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多洛演奏方法简介

    多洛,傣族弓拉弦鸣乐器。傣语又称玎多洛。也译作多罗。形似中胡,音色圆润,用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思茅..

    2025-10-25
  • 傣族新型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玎光音域简介

    玎光,傣族新型弓拉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光”为鼓,意即鼓琴。因琴筒与象脚鼓相似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在傣族民间传统拉弦乐器玎嘎那的基础上,琴筒吸收象脚鼓造型美、余音长等特点..

    2025-10-25
  • 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玎俄制作方法简介

    玎俄,傣族弓拉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俄”为黄牛角,“玎俄”意为用黄牛角制成的琴。汉族称牛角琴、牛角玎或牛..

    2025-10-25
  • 哈尼族有什么体育运动?哈尼族运动简介

    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记载,哈尼族先民擅长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项目,打秋千、打陀螺、爬山、射弩、打石头、泥巴架、跳水、斗鸡等等。泥巴..

    2025-10-25
  • 土家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土家族发展简介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

    2025-10-25
  • 哈尼族敲击体鸣乐器有什么?乐器烟盒样式简介

    烟盒,是彝族、哈尼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红河、蒙自和金平等地。居住..

    2025-10-25
  • 土家族有什么禁忌?土家族禁忌习俗简介

    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2025-10-25
  • 哈尼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乐器次喔样式简介

    次喔,是哈尼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族称牛角琴。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元阳等地。琴体小巧,琴杆木制,全长仅40厘米。琴头与月琴(弦子)近似,向后微弯,呈弧形。中间开弦槽,下设山口,两侧各置一轴,左上右下。琴杆呈圆柱形,..

    2025-10-25
  • 哈尼族有什么特色工艺?哈尼族帕阿特点简介

    “帕阿”系用红、黄、蓝、白、青五色棉线编织而成,宽约一至十厘米,长一至四米,两端系着逢松的彩泡,既美观而实用。..

    2025-10-25
  • 哈尼村寨有什么结构特点?哈尼村寨简介

    从昆明出发,驱车400多公里,来到哈尼村寨,就会发现哈尼村寨本身就是一个园艺佳品,村寨多建在半山的向阳山坡,有的..

    2025-10-24
  • 哈尼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哈尼族的节日简介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952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

    2025-10-24
  • 哈萨克族有什么历史渊源?哈萨克族发展简介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

    2025-10-24
  • 夷陵之战刘备如果获得胜利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获胜的话,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2025-10-24
  • 洪承畴为何投降清朝?他的历史评价如何?

    洪承畴在历史上毁誉参半,有人说他为大明仁至义尽,也有人认为他战败投降清军,是为不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

    2025-10-23
  • 中餐礼仪中的进餐要注意的事项简介

    ①上桌后不要先拿筷,应等主人邀请、主宾动筷时再拿筷。②冷盘菜、海味、虾、蒸鱼等需要蘸调料的食物可自由调味,但切记..

    2025-10-23
  • 威士忌的酿造历史

    威士忌历史蒸馏这种方式大概是由埃及人和中国人在提取香水的时候发现的,后来在大约十一世纪的时候欧洲的修道士对蒸馏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当时这主要是为了提炼葡萄酒的精华来制作白兰地。由于酒精会给人带来快感所以蒸馏这种方式很快流传起来..

    2025-10-20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