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京剧艺术步人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舞台上仍然持续着“***”后复苏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由于京剧自身和客观文化环境的变化,对于京剧前景的优患意识渐渐浓了起来,直至出现了是否存在危机的争论,振兴成为了众说纷纭的话题,各种见解、不同观念相互碰撞,京剧界内外相关的思想认识空前活跃。
那时,有一个字眼还未像现在这样响亮,却又亟待人们重视和有所作为,就是“枪救”。十年***,使灿若群星的一批京剧大师、名家过早谢世,而本来大有希望的一代传人,荒废了最宝贵的、奋发向上的青春岁月,学识和实践经验欠缺,艺术功力和水准不足以填补前人留下的空白,演出剧目贫乏、艺术魅力减弱的迹象日益显现出来。在这个剧种承传发生断裂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紧急的、特殊的抢救措施,争取尽可能多地使前辈创造的艺术财富保留下来,继承就将是残缺不全的,丰美的艺术精华就会继续流失,剧种就会走向艺术萎缩,创新和发展必将失去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于是,京剧音配像的设想产生了。事后得知,它从1985年酝酿到1994年正式投入实施,前后经历了近10年时间,说明《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这项工程的研究、策划是慎重而细致的,准备是充分的,到现在跨越了世纪之交,又是8年过去了,为大师、名家的300余出传统和新编剧的录音配像,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成效已然有目共睹,其价值和意义随着时光的推移,将愈来愈被人们所认知。
作为一项抢救性的工程,京剧音配像带有浓厚的补救色彩,顺应了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为代表的一代到两代大师、艺术家,艺术创造活动在20世纪中叶步人成熟,技艺精湛,炉火纯青,实事求是地讲,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可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有大星录音传世,鲜见身影留存,这对于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著称的京剧表演艺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而现实态势是,京剧新人渴求更全面、更多、更直观地从前辈遗产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当前演出剧目的单调,也使观众更加希望重睹近乎绝响的大师们的名戏佳作,这在一个视听时代,仅凭录音显然是难以满足的。但斯人长逝,前人的精美形象不能再造,即使是依然健在的老一辈名家,也不复昔日景象,那么,趁着了解和深谙当年舞台呈现的一些老艺术家还在,亲传或再传的传人们风华正茂,采取音配像方式,就成为适时、可行的补救于万一的选择了。面对历史的遗憾和现实的需求,既不能不知珍惜地漠然视之,也不应停留在无济于事的空发浩叹,正确的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和条件,尽一切可能补救。
我总觉得,京剧音配像是被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需要“逼”出来的,在特殊背景的两者之间“逼”出来了一项宏大、壮观而又务实的艺术工程。提到抢救,确实是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就和后者的多姿多彩,无疑都是一大贡献。当然,在广为应用的实践中,它在形式和手段上还会不断提高,不断完善。音配像使数百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京剧剧目得以重现,收集、整理并用活了弥足珍贵的录音资料,后学有了学习、观摩的参考教材,配像演员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满足了戏迷知音和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另外还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多年来,很难看到如此众多的传统和新编剧目,有的戏只演过,两场就绝迹于舞台,有的已然濒临失传,借助音配像集中回顾和浏览,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传统戏在不同时期的舞台风貌,不同流派对共有剧目的不同艺术处理(如“四大须生”加上高派的《失?空?斩》,“四大名且”的《玉堂春》,不同组合的《大?探?二》、《二堂舍子》、《甘露寺》、《捉放曹》、《十三妹》等),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常演剧目与“冷戏”的比较,特定艺术家的代表剧目与一般演出剧目比较等,其中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可寻的;还有对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戏改”和新戏创作(包括历史剧和现代戏)的评估和经验反思,特别是新戏创作经历当时、“***”(样板戏)和新时期二个历史阶段的运行脉络,从它的起伏与变化,得失与走向中,也会发现新的启示。对于前辈大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精髓,配像是一个绝好的重温和深人感悟的过程,声与形的紧密关联,形与神的相互依存,甚至一些看似平常的表演细节,录音中彩声如雷,我们却无法知道前人有何细腻、传神的精彩刻画,说明部分艺术精华已经流失,更突出了收集、研究的紧迫性。戏曲与电视联姻是一个年轻的新课题,音配像更属新中之新,艺术探索和学术研究当然也大有文章可作。面对音配像带来的丰富资料和广阔空间,理论家和研究工作者大有可为,只是有待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历史和现实一起选择了音配像工程。京剧音配像正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工程取得胜利,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抢救和弘扬却远远没有尽头。中国京剧音配像所体现的追求和精神,应能在共识的基础上,化为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共同行动。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
2025-10-25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
2025-10-25威士忌历史蒸馏这种方式大概是由埃及人和中国人在提取香水的时候发现的,后来在大约十一世纪的时候欧洲的修道士对蒸馏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当时这主要是为了提炼葡萄酒的精华来制作白兰地。由于酒精会给人带来快感所以蒸馏这种方式很快流传起来..
2025-10-20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来到古巴。他从加纳利群岛带来了制糖甘蔗的根茎。让人们料想不到的,竟然是这些根茎代替了人们来到土著人称作cipango的这个岛上寻找的金子。在怀念天主教皇费尔迪南和伊莎贝拉一文中有人这样一句"把切下的制糖甘蔗一..
2025-10-19杜松子酒是在1660年,由荷兰的莱顿大学名叫西尔维斯(doctorsylvius)的教授制造成功的。在医学技术远不如当代这般发达的17世纪中叶,为了帮助在东印度地域活动的荷兰商人、海员以及移民预防热带盛行的疟疾病,他尝试着将杜松子果浸于酒精之中..
2025-10-19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