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边疆问题是历代帝王心头之痛,万里长城就是这种问题下的历史产物。因为边境问题,有“昭君出塞”之和亲的怀柔政策,也有汉武帝穷其毕生之力铁血攻伐匈奴,不仅如此,周边小国,不听话的都挨个暴揍了一遍。及至东汉末年,汉室气数已尽,遂分为三国,外族势力抬头,也蠢蠢欲动,但大汉余威仍在,所以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虽内斗不已,峰烟四起,却无外族入侵之尤。
镇守边疆
不说三国前期,朝庭虽腐朽不堪,乱像纷呈,但因民族大义,各路诸侯一致对外,汉朝庭对边境之扰,尚有余力。一个公孙瓒,就可成为北方边境杀神般的存在。且说三国鼎立,曹魏集团在北,疆域广大,独镇匈奴,乌桓,鲜卑,羌等族,蜀汉对南蛮,孙吴对山越。先说匈奴,至汉末时,已内部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与汉交好,联汉攻打北匈奴,北匈奴败逃乌孙,南匈奴迁徙于塞内,逐渐汉化,到曹操统一北方时收其自冶权,将其分五部,加强监管,匈奴名存实亡。
蜀汉诸葛亮面对曹魏势大,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方针,故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南王孟获的故事,打一次,抓一次就问你服不服?不服再打,再抓。直至孟获穷途末路,俯首称臣。南中既定,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联合鲜卑伐魏失败而终。时羌人大都聚居凉州,对曹魏政权的向心力很是薄弱,这也是诸葛亮北伐志取雍凉地区的原因之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