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佤族木鼓样式简介

2025-07-06 08:36历史文化

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三国时东吴沈莹《临海水土志》有关“夷州”(今台湾)之文所载:“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杵旁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国台湾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于集会号召。在云南佤族,木鼓虽未写入史籍,但从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可知,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关于苗族侗族的木鼓,远在晋代干宝之《搜神记》和《晋记》中就有“叩槽而号,以祭磐瓠”的记载。

清代李宗昉《黔记》:“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建造一楼,名聚堂。用一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楼击之,各寨相闻。”清代佚名《苗民风俗图》中也画有男女立于木鼓两旁,手执竹片敲击的图像。勤劳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聚居在祖国西南边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区。在西盟、沧源的每一个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对木鼓,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木鼓房里,左边放母木鼓,右边放公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还把制作木鼓的日子作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动,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届时,全寨人一起出动,到深山老林里精选大树。他们认为用悬崖峭壁上砍下的树木制成的木鼓,才能给阿佤人带来更大的吉祥。

树木砍倒以后,不仅全寨人盛装前来拉原木,就是邻村邻寨的人也会闻讯而来,有的人系好藤条,在有节奏的声和呼号声中拉动原木,有的人则唱起拉木鼓歌,边歌边舞,为大家助兴,这欢快热烈的场面,后来便发展成为独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们还是故意放慢脚步,以便大家开怀畅饮、尽兴歌舞。这一天,寨子里还要鸣枪、剽牛,使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在寨门口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制成木鼓置于木鼓房中,作为召集呼唤的信号和大型歌舞活动的打击乐指挥。

[page]佤族的木鼓,佤语称库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樱桃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传统的木鼓,形体粗大,一般长150厘米~250厘米,较大者可达300厘米~400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100厘米,较粗者可达150厘米。在原木中部纵向挖一狭长音孔,距两端各20厘米,中间狭窄处孔宽6厘米,两端较宽10厘米~12厘米。音孔由两端向中间挖成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木鼓外表有的剥去树皮,一般通体光滑无饰,有的则在一端雕刻出牛头或人头形,也有的通体刻以三角纹或斜纹等图案为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馆收藏的一个木鼓,鼓长155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音孔长110厘米、宽10厘米。成对的佤族木鼓,虽外形和构造相同,但选材、大小和音响有别。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马老鹰树制作,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红毛树制作,发音较高而明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西盟、沧源、澜沧等县的文工队,将木鼓加以改革,出现了长125厘米、粗端直径35厘米的小型木鼓(图)。在原木中部挖一条两头宽、中间窄的音孔,音孔的两头留有对称的称为鼓舌的木墙,由两端往下挖出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浅的差别,敲击木鼓的不同部位,每个木鼓都能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响,音程相距为大三度或四度。木鼓常置于两块木板或两个石块上,使其离开地面有利振动发音。

演奏时,使用两根特制的木制鼓棰,棰长40厘米~45厘米,两头粗、中间细,与运动器械哑铃大致相似。敲击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棰中部,一边跳舞,一边向鼓身两侧杵击,发出“咚咚”之声,其音响可传数里之外。有时奏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持一竹片,两手配合敲击音孔两侧的鼓身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音响,时而统一,时而交错,节奏丰富多彩。木鼓还可由两人或四人合击,奏出阿佤人熟悉的多种不同的鼓点,用以表达各种特定的内容。木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佤族村寨,除逢年过节、宗教活动或盛大集会时演奏外,它的音响还常作为信号语言,用来传达战争来临或发生火灾等消息,以迅速集合群众。此外,当猎人们出猎获豹归寨时,人们也敲击木鼓欢迎表示敬意。

20世纪80年代,佤族的小型木鼓已登上文艺舞台,用它伴奏的佤族《木鼓歌》、《佤族木鼓舞》和《甩发舞》,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出刚健豪放的民族精神,深受人们赞赏。如今,佤族木鼓常与象脚鼓、(钅芒)、镲、葫芦笙、竹笛和竹鼓等乐器组合在一起为歌舞伴奏,用于年节喜庆等活动中。在台湾省高山族和贵州省苗族、侗族民间流传的木鼓,它们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类型的节奏乐器。

[page]据台湾东海大学吕炳川教授《台湾土著民族之乐器》记述,高山族的木鼓用桑木制作,鼓长100厘米、直径30厘米,流行于台湾省泰雅和阿美部族中,用于舞蹈伴奏。据台湾人类学教授凌纯声先生1953年调查,在花莲的阿美部族中,还遗存有在大树干上纵向开一音孔的木鼓。苗族、侗族的木鼓,用栗木或枫木制成,鼓长100厘米~200厘米、直径30厘米~40厘米,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用于丧葬、年节、祭祀等场合中,用杵棒击奏,节奏变化多样,常常边舞边奏。此外,在高山族和苗族中,还有一种用一段中空(腐朽所致)的杉树或桐树干制成的木鼓,两端不封口,在树干上也开有一条纵向音孔(有的不开)。高山族阿美和平埔部族的鼓长70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苗族的鼓长200厘米、直径30厘米,多悬于树上用木棒敲击,此种木鼓用于传递讯息、召集村民或鼓舞士气等活动中,不参加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 罗城镇戏楼有什么布局?罗城镇戏楼建筑简介

    全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舞台正面五十米长的街面依山势分成五级,利于观看演出。戏楼为骑楼式的过街楼台,来往行人..

    2025-07-06
  • 畲族历史发源是什么?畲族习俗简介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

    2025-07-06
  • 佤族弓拉弦鸣乐器有什么?佤族适争制作方法简介

    适争,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译作适振、士争。佤族也称窘或振。因只张有一条琴弦,故汉语称其为独弦琴。流行于云南省西..

    2025-07-06
  • 畲族头饰有什么特色及样式?畲族头饰简介

    畲族头饰因年龄、地区而有差别。一般妙龄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

    2025-07-06
  • 畲族历史起源是什么?畲族发展简介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勤劳勇敢的民族。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其..

    2025-07-06
  • 仡佬族三么台的制作方法是什么?三么台的制作材料简介

    黔北仡佬族地区流行“三么台”。其的吃法是先饮酒,佐冷盘、油炸和热炒;再饮油菜,佐糕点、糖果、干果、水果;最后吃饭,上蒸炖、烩、汤等菜。酒、菜、饭都吃过了,才算“么台”。“么台”汉语西南方言,意为结束收场。油菜的制作,用清油炒..

    2025-07-06
  • 壮族 仡佬族敲击体鸣乐器有什么?乐器宁宁简介

    宁宁,又称丁丁、灵灵切、五叮、五(钅星)、板兰,是壮族、仡佬族敲击体鸣乐器。宁宁以其发音之谐音得名。流行于广西..

    2025-07-06
  • 弓拉弦鸣乐器角胡样式是什么?弓拉弦鸣乐器角胡简介

    角胡,是仡佬、苗、侗等族弓拉弦鸣乐器。仡佬族称博角尼,意即用牛角制成的琴。故又称牛角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

    2025-07-06
  • 仡佬族历史发源是什么?仡佬族习俗简介

    仡佬族,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拉祜族发展简介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

    2025-07-05
  • 拉祜族日常有什么禁忌?拉祜族日常禁忌简介

    拉祜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生产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父母亲的忌日,不播种。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产1天。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进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边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节..

    2025-07-05
  • 拉祜族的历史发源是什么?拉祜族饮食习俗简介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地..

    2025-07-05
  • 水族历史简介 水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

    2025-07-05
  • 白族树花会简介 白族人是怎样过树花会的

    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灵秀、“一山望四海”的灵映山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白族农家会。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

    2025-07-05
  • 寿司的由来

    现在,你在路上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寿司店,寿司也成为很多人最爱的美食之一,那么寿司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寿司..

    2025-07-04
  • 甜品糖不甩的由来

    现在在很多甜品店,都能看到糖不甩。糖不甩又名如意果,是汤圆的孪生兄弟,具备了多种美味中式点心的基本要素,如糯米..

    2025-07-03
  • 鼻行动物简介:只能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自然界用鼻子走路的惊奇动物,从未耳闻,原来结局如此悲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盘点千奇百怪的世界...最大的、最小的..

    2025-06-30
  • 西汉一位将军只打过一次胜仗,却影响了历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于广大中华儿女来讲,为了心爱的祖国,可以舍生取义。国家这么多年,在外界政策上..

    2025-06-27
  • 历史解密:元、明、清三朝的服饰风格是怎样的?

    时代发展的不同,服饰和各种生活习俗也会不同。元明清三朝有两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风格也和历朝代不同..

    2025-06-26
  • 藏族笛子的由来

    藏族人都爱吹笛子:牧羊人爱吹笛子,流浪的人爱吹笛子,出家的喇嘛也爱吹笛子。为什么人人都爱吹笛子呢?有这么一段故事:很久以前,藏王朗达玛统治西藏的时候,苦差役像石块一样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瘟疫、山洪、风暴,接二连三侵袭着人民。..

    2025-06-25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5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