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至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俗称牛肚子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沟通心灵的语言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父亲和子女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夫妻之间尽管都能较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但彼此交谈仍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子女与父亲说话,或兄弟姐妹间说话,都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若子女与母亲说话,应改用母亲支系的语言。要是祖母是另一个支系的,晚辈与她说话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语言。

不同的支系的青年男女恋爱叙衷肠时,男子往往主动使用女子支系的语言,以示爱慕之心。一旦他们结了婚,又各自恢复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在学校里,哪个支系的学生多就使用哪种语言,但同一支系的学生相互交谈又使用本支系的语言。
[page]过去景颇族曾用物品来传递信息。比如,送上一块带毛的肉,表示有宣战、凯旋、噩耗等大事。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就用树叶包上树根、火柴、辣椒、大蒜送给她。树叶表示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树根表示思念不已,火柴喻态度坚决,辣椒喻爱得炽热,大蒜则希望同意。要是姑娘有心,便将原物奉还,倘若加上火炭送还就意味着拒绝。这种以物代言的遗风,今天在一些偏远山区,仍然保存。
“串姑娘”
景颇山的夜晚特别迷人。朦胧的月光下,聚集着一群景颇族男女青年,他们或吹箫或唱歌,情绵意笃。这种热闹场面,当地人叫“串姑娘”(一种求爱方式)。其实,“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一种极好的自由恋爱方式。青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利用假节日,走亲访友,劳动社交场合,都可以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串姑娘”到一定阶段,男方便请“勒脚”(男方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旦女家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肩扛一只红木箱,另一个是“长统”(女方媒人)用背篓背着新被褥,中间是伴娘们簇拥着新娘。新娘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衣,浮面套着银泡闪亮的大披肩。下围红底绣花筒裙,脚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了一道路障前。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意为“大家来唱歌跳舞”,是景颇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歌舞盛会。相传在久远的年代,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脑纵歌。景颇族的祖先宁官娃天资聪颖,决定将目脑纵歌移植人间,并在祖宗山脚划出一块平坦开阔的坝地。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脑盛会。这个盛会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迎来了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此,景颇人为了纪念祖先宁官娃和祈求平安幸福,每年初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一次盛会。
[page]正月十五日,早霞映红了景颇山,目脑场已是红旗飞扬,人流熙攘。四根高约20米的目脑矗立场地中央。柱上绘有各种彩色的传统图案,如路线图、大刀、正三角形等,以象征吉祥、幸福、团结、勇敢。
10时许,节日开始,礼炮、象脚鼓、(钅芒)锣、短笛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换礼物。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插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带领队伍绕场地一周,向目脑柱作前后左右礼拜,表示朝拜祖先和祈求平安与风调雨顺之意。舞池中,妇女手持彩帕、彩扇、花伞,身着盛装,衬托出景颇族妇女热情、活泼的性格。轻盈的舞姿又显示出她们的骄美。小伙子头戴英雄结,肩挎银饰彩包,手持钢刀,那剽悍的英姿,娇健的舞步,显露出他们的英武与坚强。整齐的队伍在“脑双”(领舞人)的带领下,按照目脑柱上的花纹线路盘来复去,仿游龙一般。
“目脑纵歌”的盛大场面
歌舞吊亡灵
每当寨子传出火药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并根据枪声的单双数辨明死者的性别(女单男双)。近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食品、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年轻人死了,没有特别的仪式。若是有子有孙的老人故去,为表示敬仰、缅怀之情,自治丧的当晚起,本寨和邻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来,与死者亲属一起跳祭奠性舞蹈,而且一跳就是通宵达旦。跳舞的日子愈多,主人愈显得光荣。这种场合跳舞有两处,一在屋外,一在屋内。屋外舞者“喔热、喔热”的吼声如潮,动作粗犷有力,以示驱赶妖魔鬼怪不再来危害人们,屋内舞者随着深沉、中速的歌声和(钅芒)锣节奏绕尸起舞。其舞姿均为农作、狩猎和打仗一类。他们的歌声并非悲哀,而有欢乐之情。内容主要有人为什么会死去,追叙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及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辛勤劳动,感激死者的养育之恩等。属于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数月或一二年后,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即沿着景颇族祖先南迁路线,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坟时,最主要的一项是在坟上搭一座3米多高的圆锥形茅草棚,其顶端插一个木雕人像,上面还有用火炭、红土和猪血所绘的彩画。图案有日、月、山、水、野兽、家畜、刀枪、农具、农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的主要活动。坟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几根就表示有几个儿女。坟头用石块垒成。坟建好后,不再有祭奠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得到简化,出现了旧事新办的风尚。
纳东为土族传统的丰收节日的总称。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一带土族聚居区。每逢丰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六日,各村按规定日子轮番举行。每一“纳东”盛会的“会手”即歌舞者辄有数百人之多,组织甚为严密,不论少壮老幼,均须参加。舞者头..
2025-11-17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
2025-11-16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
2025-11-16傣族的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历史分不开的。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傣族地区就是祖国西南和中印半岛的缅甸、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建置益州郡时,傣族地区即是益州郡的西..
2025-11-16竜林。是傣族墓地。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据死者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处;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处。一般情况外村人、生人不得进入竜林。傣族认为外人如进入竜林,使会触乱这里的鬼魂,寨..
2025-11-16傣族青年谈情说爱形式多样。按照傣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每年的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时秋收已过,谷物归仓,春耕时间不到,农活较少,是小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串姑娘傣..
2025-11-16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语称为“约骚”,必带手电、竹笛,披个毯子。到姑娘家竹楼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则会等阿爸阿妈睡去悄悄下楼,与小伙子谈悄悄话。夜深渐凉,小伙子便会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带到寨边林中,彻夜密谈;有..
2025-11-16每当夕阳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
2025-11-15西双版纳众多奇异的植物中,香料植物独树一帜。香荚兰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是在食品工业中珍贵的天然高级力口香原料,在世界上享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称,经加工后,可不经调香而直接加香利用。依兰香属蕃茄枝科的高大乔木,其花油是名贵的化..
2025-11-15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