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奴才荣耀,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奴视中人少,庭机左戚难。
“奴才”在当今是一个骂人的高级词汇,不拿脏话不说,也让人感到无比惭愧。但在一些清代剧作中,往往出现“奴才真心戏”、“奴才服从命令”、“奴才离开”等词语。你不必说这一次真的要追溯到清朝,清朝堪称至高无上的荣耀。
当时满清从入侵中原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独特的地位,专门去设立这些称谓以此来打击他族人民的自尊。在我们的印象中,“奴才”不应该才是最卑贱的那一级吗?殊不知这些想当然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近代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为奴才,只有旗人才可以。满清的统治之下,“奴才”二字好像还略显尊贵,最起码是在卑微的“臣”之上。
关于这两个字的明显划分还是在清朝康熙时期,当时内库郎中尚吉图在呈送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奴才”。因为当时这两个词语还没有明确规定,民间也都是混用。后来这在八旗出身的文官和总兵以上的武官成为了一种定式,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自称。
谁知到了乾隆时期,“奴才”却成为一个驭下的好工具。在和臣子们交谈时,还对他们强调,在呈送关乎绿营和私事的奏章中应该自称“奴才”。后来乾隆更是直接颁布诏书:满族出身的大臣在奏折中要称“奴才”。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奴才”自然也成为了一种荣耀,因为这只有后金人才能使用。汉族普通大臣无论对朝廷做了多大的贡献,也只能以“臣”自称。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和纪晓岚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和珅是满族,自然称自己为“奴才”。
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故意将“臣”写成“奴才”的,这在雍正时期可能他会将“称谓”改过来。如果这在当时可是大忌,是对他们满族人民的不尊重。轻则会被流放,重则会连累到自己家人的性命,一般也没有人去冒这个险。
后来清廷式微和近代宪政意识传播,乾隆也明确规定了这两个字的使用场合:大臣在公事奏章中自称“臣”,而在请安、谢恩和一般奏章中自称“奴才”。可即便如此,但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一点:他们时时刻刻在提防着汉人。
1、“对食”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在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之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房(道房)与宫(曹宫)对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对食”这一词在汉代其实是用来形容两个女子的。2、“对食”的..
2025-07-24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